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35页 |
·植物免疫系统 | 第12-21页 |
·植物先天免疫反应 | 第12-20页 |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引起的免疫反应 | 第13-14页 |
·效应因子抑制PTI的发生 | 第14-16页 |
·效应因子激发的免疫反应 | 第16-20页 |
·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和诱导获得性抗性 | 第20-21页 |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克隆及其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抗病基因的克隆 | 第21-23页 |
·水稻生长发育对白叶枯病抗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遗传背景与抗病基因介导的抗性 | 第24-27页 |
·数量抗性位点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 第27-31页 |
·数量抗性位点的定位 | 第28页 |
·数量抗性位点在抗病反应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 第28-29页 |
·分离克隆数量抗性基因 | 第29-31页 |
·上位性互作和抗性遗传网络 | 第31页 |
·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植物抗病研究中的应用 | 第31-34页 |
·生物芯片技术 | 第31-32页 |
·基因芯片技术在植物抗病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32-3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4-3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5-42页 |
·水稻材料 | 第35页 |
·水稻品种与来源 | 第35页 |
·全生育期材料的组成与种植 | 第35页 |
·水稻白叶枯病的接种与调查 | 第35-36页 |
·群体基因型、遗传图谱构建与抗病相关QTL的定位 | 第36-38页 |
·遗传定位群体的构建 | 第36-37页 |
·DNA提取 | 第37页 |
·标记来源 | 第37页 |
·SSR分析 | 第37-38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8页 |
·QTL的定位和效应分析 | 第38页 |
·芯片杂交与数据分析 | 第38-41页 |
·实验材料的种植和RNA样品的准备 | 第38-39页 |
·cDNA芯片的探针组成 | 第39页 |
·芯片杂交 | 第39-40页 |
·芯片扫描与数据分析 | 第40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0-41页 |
·定量RT-PCR分析 | 第41页 |
·F_2群体中Xa3/Xa26的表达量分析 | 第41-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85页 |
·Xa3/Xa26和Xa21在全生育期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分析 | 第42-44页 |
·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 | 第44页 |
·影响Xa3/Xa26抗性的抗病相关QTLs | 第44-65页 |
·抗病相关QTLs的定位 | 第44-52页 |
·影响Xa3/Xa26抗性的QTL XR10 | 第52-57页 |
·全基因组两位点互作分析 | 第57-65页 |
·Xa3/Xa26在F_2植株中的表达水平 | 第65-68页 |
·Xa3/Xa26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68-85页 |
·RNA质量检测和mRNA分离 | 第68页 |
·芯片杂交质量的评价 | 第68页 |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68-70页 |
·差异表达基因与数量遗传位点的对应关系 | 第70-71页 |
·定量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第71-85页 |
4 讨论 | 第85-91页 |
·遗传背景和生育期对Xa21和Xa3/Xa26抗性的影响 | 第85-86页 |
·剂量效应不是影响Xa3/Xa26抗病功能的唯一因素 | 第86-87页 |
·不同群体间抗病相关QTL的比较 | 第87-88页 |
·定位QTL和上位性QTL的影响因素 | 第88-89页 |
·数量抗性位点XR10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 | 第89-90页 |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设想 | 第90-91页 |
5 参考文献 | 第91-111页 |
6 致谢 | 第111-113页 |
7 附录 | 第113-119页 |
附录1:部分实验的详细操作程序 | 第113-118页 |
Protocol 1:小样法抽提植物总DNA | 第113页 |
Protocol 2:cDNA microarray hybridization | 第113-117页 |
Protocol 3:Reverse Transcription for PCR | 第117-118页 |
附录2:作者简介和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