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客运枢纽内集散网络瓶颈识别方法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引言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范围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论文技术线路图 | 第13页 |
| ·小结 | 第13-14页 |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 ·旅客流线组织 | 第14-15页 |
| ·枢纽空间布局与运营组织研究 | 第15-16页 |
| ·枢纽旅客行走模型 | 第16-18页 |
| ·Cellular Automata模型 | 第16页 |
| ·Social force模型 | 第16-17页 |
| ·Floor field模型 | 第17-18页 |
| ·小结 | 第18-19页 |
| 3 瓶颈形成机理仿真分析 | 第19-39页 |
| ·概述 | 第19页 |
| ·枢纽内集散网络分析 | 第19-31页 |
| ·枢纽内集散设施分类 | 第19-21页 |
| ·旅客流线 | 第21-23页 |
| ·枢纽内旅客行走速度特性 | 第23-26页 |
| ·枢纽内基本设施服务能力分析 | 第26-30页 |
| ·排队类设施服务能力分析 | 第30-31页 |
| ·枢纽内集散瓶颈分类 | 第31-32页 |
| ·通道类服务设施瓶颈 | 第31页 |
| ·排队类服务设施瓶颈 | 第31页 |
| ·站厅类服务设施瓶颈 | 第31-32页 |
| ·流线交织类瓶颈 | 第32页 |
| ·外部交通系统瓶颈 | 第32页 |
| ·瓶颈形成机理仿真分析 | 第32-38页 |
| ·枢纽设施布局 | 第33-34页 |
| ·流线交织 | 第34-36页 |
| ·流线冲突 | 第36-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4 客运枢纽内集散网络瓶颈识别 | 第39-56页 |
| ·概述 | 第39页 |
| ·传统的枢纽内瓶颈识别方法 | 第39-40页 |
| ·枢纽内基本设施优化布局 | 第40-48页 |
| ·通道类服务设施 | 第41-43页 |
| ·排队类服务设施 | 第43-45页 |
| ·外部交通运送能力 | 第45-47页 |
| ·乘客疏散过程 | 第47页 |
| ·外部运送系统运能匹配分析 | 第47-48页 |
| ·瓶颈识别依据 | 第48-54页 |
| ·通道类设施瓶颈识别 | 第48-50页 |
| ·排队类服务类设施瓶颈识别 | 第50-51页 |
| ·通道类流线交织类瓶颈识别 | 第51-53页 |
| ·站厅类服务设施瓶颈识别 | 第53-54页 |
| ·外部交通系统瓶颈 | 第54页 |
| ·枢纽内瓶颈判别标准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5 客运枢纽内集散网络瓶颈缓解 | 第56-62页 |
| ·概述 | 第56页 |
| ·流线组织优化 | 第56-58页 |
| ·平面错开流线 | 第56-57页 |
| ·空间立体错开流线 | 第57-58页 |
| ·换乘距离分析 | 第58-60页 |
| ·最大步行距离 | 第58-59页 |
| ·合理换乘距离分析 | 第59-60页 |
| ·瓶颈缓解措施 | 第60页 |
| ·通道类瓶颈缓解措施 | 第60页 |
| ·流线交织类瓶颈缓解措施 | 第60页 |
| ·排队类服务设施类瓶颈缓解措施 | 第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6 案例分析 | 第62-72页 |
| ·北京新南站枢纽概况 | 第62-63页 |
| ·地下一层地铁换乘区仿真分析 | 第63-66页 |
| ·仿真流程 | 第63-65页 |
| ·仿真过程 | 第65-66页 |
| ·仿真结果 | 第66页 |
| ·地铁换乘区瓶颈识别 | 第66-69页 |
| ·通道类服务设施瓶颈识别 | 第66页 |
| ·排队类服务设施瓶颈识别 | 第66-68页 |
| ·站厅类服务设施瓶颈识别 | 第68页 |
| ·外部交通系统瓶颈识别 | 第68-69页 |
| ·地下一层瓶颈分布 | 第69页 |
| ·瓶颈缓解建议 | 第69-70页 |
| ·分析与建议 | 第70-72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72页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72-73页 |
|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作者简历 | 第77-7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