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下古生界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7页 |
·主要任务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7-19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35页 |
·区域构造格局 | 第19-25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9-21页 |
·早古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21-25页 |
·地层分布特征 | 第25-35页 |
·寒武系 | 第25-29页 |
·奥陶系 | 第29-35页 |
第3章 沉积相分析 | 第35-56页 |
·海相沉积类型 | 第35-37页 |
·局限台地相 | 第35-36页 |
·开阔台地相 | 第36页 |
·台地边缘滩 | 第36页 |
·斜坡 | 第36-37页 |
·盆地相 | 第37页 |
·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37-56页 |
·寒武纪沉积相展布及特征 | 第38-46页 |
·奥陶系沉积相展布及特征 | 第46-56页 |
第4章 储层岩石的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演化 | 第56-65页 |
·寒武系储层岩石的成岩作用类型 | 第56-58页 |
·早寒武世陶思沟组成岩作用 | 第56页 |
·中寒武世张夏组的成岩作用 | 第56-57页 |
·晚寒武世三山子组的成岩作用 | 第57-58页 |
·寒武系储层岩石的成岩演化 | 第58-59页 |
·奥陶系储层岩石的成岩作用类型 | 第59-63页 |
·溶蚀作用 | 第59-60页 |
·白云岩化作用 | 第60-61页 |
·胶结作用 | 第61-62页 |
·压实作用 | 第62页 |
·压溶作用 | 第62页 |
·硅化作用 | 第62页 |
·黄铁矿化 | 第62-63页 |
·奥陶系风化壳岩溶的特征 | 第63-65页 |
·表生岩溶作用 | 第63页 |
·埋藏期的溶蚀作用 | 第63-65页 |
第5章 储层孔隙类型及其组合特征 | 第65-75页 |
·寒武系储层孔隙类型及组合 | 第65-67页 |
·张夏组白云岩晶间孔 | 第65页 |
·三山子白云岩晶间孔 | 第65-67页 |
·奥陶系储层孔隙类型及组合 | 第67-75页 |
·主要孔隙类型 | 第67-68页 |
·颗粒滩相白云石晶间孔—晶间溶孔组合 | 第68-69页 |
·奥陶系风化壳孔洞缝组合 | 第69-75页 |
第6章 储层物性特征及分类评价 | 第75-103页 |
·寒武系储层物性特征(表6-1) | 第75-77页 |
·银川苏峪口剖面(图2-4) | 第75页 |
·乌海摩尔沟剖面(图2-5) | 第75-76页 |
·阿拉善胡鲁斯台剖面(图2-6) | 第76页 |
·鸽堂沟剖面(图2-7) | 第76页 |
·中卫惠安堡途中剖面(图6-1) | 第76-77页 |
·奥陶系储层物性特征(表6-2) | 第77-81页 |
·乌海摩尔沟剖面(图2-5) | 第77-78页 |
·银川青龙山剖面(图2-9) | 第78页 |
·平凉二道沟剖面(图2-10) | 第78-79页 |
·平凉太统山庄剖面(图2-11) | 第79页 |
·大十字沟剖面(图6-2) | 第79-80页 |
·定北5 井(图6-11) | 第80-81页 |
·寒武系储层分类评价 | 第81-83页 |
·奥陶系储层分类评价 | 第83-103页 |
·奥陶系剖面储层分类评价 | 第83-84页 |
·奥陶系单井储层分类评价 | 第84-103页 |
第7章 有利储集层段讨论 | 第103-106页 |
·克里摩里组颗粒灰岩储层 | 第103页 |
·桌子山组白云岩储层 | 第103-104页 |
·三山子组白云岩储层 | 第104-106页 |
结论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图版1 | 第113-114页 |
图版2 | 第114-115页 |
图版3 | 第115-116页 |
图版4 | 第116-117页 |
图版5 | 第117-118页 |
图版6 | 第118-119页 |
图版7 | 第119-120页 |
图版8 | 第120-121页 |
图版9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