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现状、困境与出路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假设与研究价值 | 第15-16页 |
| ·研究假设 | 第15-16页 |
| ·研究价值 | 第16页 |
|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分析框架 | 第18页 |
|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8-19页 |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 ·难点 | 第19页 |
| ·研究基础 | 第19-20页 |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 ·大学生 | 第20页 |
| ·大学生就业 | 第20-21页 |
|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 | 第21页 |
| ·就业援助 | 第21-22页 |
| ·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 ·"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理论 | 第22页 |
| ·"知识员工"理论 | 第22-23页 |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页 |
| ·职业指导理论 | 第23-24页 |
| 第3章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的现状 | 第24-31页 |
|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 第24-27页 |
| ·就业生理性困难群体 | 第24-25页 |
| ·就业心理性困难群体 | 第25-26页 |
| ·就业物理性困难群体 | 第26-27页 |
|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 | 第27-28页 |
| ·主动选择失业 | 第27页 |
| ·最优人力资本失业 | 第27页 |
| ·不充分就业 | 第27-28页 |
|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 | 第28-31页 |
| ·生理性就业困难群体成因 | 第28页 |
| ·心理性就业困难群体成因 | 第28-29页 |
| ·物理性就业困难群体成因 | 第29-31页 |
| 第4章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的困境 | 第31-38页 |
| ·困境之一:政府援助缺时效 | 第31-32页 |
| ·有目标,无指标 | 第31页 |
| ·有原则,无操作 | 第31-32页 |
| ·困境之二:机构援助缺整合 | 第32-34页 |
| ·供求数量缺乏整合 | 第32-33页 |
| ·专业结构缺乏整合 | 第33页 |
| ·能力结构缺乏整合 | 第33-34页 |
| ·困境之三:高校援助缺个性 | 第34-35页 |
| ·时间阶段安排不科学,指导覆盖面过窄 | 第34页 |
| ·就业指导课内容枯燥乏味,效果不明显 | 第34-35页 |
| ·不关注就业质量反馈与就业指导研究 | 第35页 |
| ·缺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 第35页 |
| ·困境之四:自我援助缺途径 | 第35-36页 |
| ·不了解自身职业发展目标 | 第35-36页 |
| ·大学生就业行为不太积极 | 第36页 |
| ·角色转换时期的心理失调 | 第36页 |
| ·困境之五:社会援助缺方法 | 第36-38页 |
|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37页 |
| ·毕业生与就业中介组织之间的信息失真 | 第37-38页 |
| 第5章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的出路 | 第38-47页 |
| ·政府干预,强化执行力 | 第38-40页 |
| ·完善就业法规 | 第38-39页 |
| ·专项就业政策 | 第39页 |
| ·组织劳务输出 | 第39-40页 |
| ·机构承诺,发挥引导力 | 第40-41页 |
| ·实施"未来员工计划" | 第40页 |
| ·参与就业援助,帮助职业过渡 | 第40-41页 |
| ·高校指导,完善决策力 | 第41-43页 |
| ·准确定位,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 第41页 |
| ·加强新老学科整合,开拓学科新的专业生长点 | 第41-42页 |
| ·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拓宽专业口径和方向 | 第42页 |
| ·增强职业指导服务,规划学生职业发展 | 第42-43页 |
| ·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 第43页 |
| ·自我认知,提升就业力 | 第43-45页 |
| ·提高就业能力 | 第43页 |
| ·树立正确价值观 | 第43-45页 |
| ·培养创业意识 | 第45页 |
| ·社会支持,扩大影响力 | 第45-47页 |
| ·建立教育中介组织 | 第45-46页 |
| ·建设信用信息体系 | 第46-47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47页 |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7页 |
| ·未来研究的设想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附录 | 第53-66页 |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第53-62页 |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62-64页 |
| 附录三 就业信息网址 | 第64-6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