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响应面建模和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 ·基于静力测试的模型修正 | 第15-17页 |
| ·基于模态参数的模型修正 | 第17-18页 |
| ·基于频响函数的模型修正 | 第18-20页 |
| ·仿生学优化算法模型修正 | 第20-21页 |
| ·响应面方法模型修正 | 第21-22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2-24页 |
| 第2章 基于分组控制策略的改进粒子群算法 | 第24-49页 |
| ·引言 | 第24-25页 |
|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 第25-34页 |
| ·算法原理及流程 | 第25-27页 |
| ·粒子群算法收敛性分析 | 第27-31页 |
| ·粒子群算法改进策略 | 第31-34页 |
| ·分组粒子群算法控制策略 | 第34-38页 |
| ·优解群引入混沌搜索机制 | 第34-35页 |
| ·劣解群引入变异算子 | 第35-38页 |
| ·改进算法收敛性分析 | 第38-42页 |
| ·群体最优粒子p_g 运行轨迹(位置)收敛性分析 | 第38-39页 |
| ·个体最优粒子p 运行轨迹(位置)收敛性分析 | 第39-40页 |
| ·普通粒子x 运行轨迹(位置)收敛性分析 | 第40-41页 |
| ·全体粒子速度v 收敛性分析 | 第41-42页 |
| ·改进算法有效性检验 | 第42-47页 |
| ·测试函数选取 | 第42-43页 |
| ·适应度函数设定 | 第43-44页 |
| ·算法性能测试 | 第44-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3章 加权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响应面 | 第49-79页 |
| ·引言 | 第49-50页 |
| ·响应面方法基本原理 | 第50-62页 |
| ·算法原理及流程 | 第50页 |
| ·试验设计方法 | 第50-53页 |
| ·几种响应面形式 | 第53-60页 |
| ·响应面有效性评价 | 第60-62页 |
|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第62-63页 |
| ·加权矩阵的建立 | 第63-67页 |
| ·数值算例 | 第67-71页 |
| ·Function 1 响应面模拟分析 | 第68-69页 |
| ·Function 2 响应面模拟分析 | 第69-71页 |
| ·蜂窝板实例分析 | 第71-78页 |
| ·蜂窝板等效理论 | 第71-73页 |
| ·蜂窝板等效板响应面拟合 | 第73-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4章 多铺层碳纤维蜂窝板模型修正 | 第79-95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蜂窝板模型修正流程 | 第79-82页 |
| ·多铺层碳纤维蜂窝板有限元建模 | 第82-83页 |
| ·正交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建模 | 第83-85页 |
| ·响应面有效性评价 | 第85-87页 |
| ·适应度函数构造 | 第87-89页 |
| ·组合粒子群算法模型修正及有效性检验 | 第89-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5章 小卫星模型修正 | 第95-112页 |
| ·引言 | 第95-96页 |
| ·小卫星建模及结构分析 | 第96-97页 |
| ·待修正参数确定 | 第97-98页 |
| ·试验设计及响应面构造 | 第98-100页 |
| ·基于试验模态频率的小卫星模型修正 | 第100-107页 |
| ·参数摄动量引入及适应度函数构造 | 第103页 |
| ·模态频率修正结果对比 | 第103-107页 |
| ·正弦扫描振动试验数据验证修正效果 | 第107-111页 |
| ·FEM 模型频率响应分析 | 第107-108页 |
| ·修正前后测点响应对比 | 第108-11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 结论 | 第112-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2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4-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8页 |
| 个人简历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