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清明节的道德教育意义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3页
1 导论第13-25页
   ·问题的提出第13-16页
     ·现实背景第13-14页
     ·理论背景第14-15页
     ·个人教育实践经验第15-16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研究目的第16页
     ·研究意义第16-17页
   ·文献综述第17-22页
     ·德育回归生活的相关研究第17-19页
     ·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研究第19-21页
     ·清明节的相关研究第21-22页
     ·宜宾的相关研究第22页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2-23页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22页
     ·研究方法的选择第22-23页
   ·研究的过程第23-24页
     ·研究资料的收集第23页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归纳第23-24页
   ·论文的逻辑结构第24-25页
2 解读清明节第25-31页
   ·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第25-27页
     ·从节气到节日的清明节第25页
     ·从寒食节到清明节的转变第25-26页
     ·从解放前到解放后的清明节第26-27页
   ·清明节习俗第27-28页
     ·祭祖扫墓第27页
     ·春游踏青第27-28页
     ·插柳戴柳第28页
     ·蹴鞠第28页
     ·放风筝第28页
     ·荡秋千第28页
   ·清明节的文化品格第28-31页
     ·清明节与孝文化第29页
     ·清明节与祖先崇拜第29-30页
     ·清明节与血缘亲情第30-31页
3 田野考察:宜宾县的清明节第31-36页
   ·宜宾县的文化语境第31-32页
     ·宜宾县的社会概况第31页
     ·宜宾县的历史文化第31-32页
     ·宜宾县村民的岁时节日观念第32页
   ·宜宾县的清明节第32-36页
     ·宜宾县清明节的仪式与活动第32-33页
     ·笔者与之共度的清明节第33-36页
4 清明节的德育特征第36-46页
   ·清明节中德育的综合性第36-40页
     ·丰富的德育内容第36-37页
     ·多样的德育方式第37-39页
     ·德育对象数量多第39-40页
   ·清明节中德育的生活性第40-42页
     ·德育源于生活第40-41页
     ·德育蕴含于生活第41页
     ·德育为了生活第41-42页
   ·清明节中德育的自主建构性第42-43页
     ·德育主体的自由选择第42-43页
     ·德育主体的自主参与第43页
     ·德育主体的自觉反思第43页
   ·清明节中的“知、情、行”第43-46页
     ·清明节有助于个体道德知识的内化第43-44页
     ·清明节有助于个体道德情感的激发第44页
     ·清明节有助于个体道德行为的养成第44-46页
5 清明节的德育机制第46-52页
   ·体验机制第46-48页
     ·体验的内涵第46页
     ·清明节中的道德体验及其特征第46-48页
   ·对话机制第48-49页
     ·对话的内涵第48页
     ·清明节中的德育对话及其特征第48-49页
   ·情境机制第49-52页
     ·情境的内涵第49-50页
     ·清明节中的德育情境及其特征第50-52页
6 结语第52-54页
   ·清明节是一种很好的道德教育形式第52页
   ·清明节的道德教育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第52-53页
   ·清明节这种生活中的德育如何与学校德育相结合,有待研究第53页
   ·清明节是传统节日的代表,传统节日的道德教育还需要更多的研究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附录 A第57-58页
附录 B第58-61页
附录 C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