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14-1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55页 |
·伪狂犬病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 第16-29页 |
·病毒的结构 | 第16-24页 |
·病毒复制周期 | 第24-25页 |
·病毒基因的转录 | 第25-26页 |
·PRV感染对宿主基因转录的影响 | 第26-27页 |
·病毒潜伏时的基因表达 | 第27页 |
·核酸代谢 | 第27-28页 |
·病毒对宿主防卫系统的逃逸 | 第28-29页 |
·伪狂犬病病毒对养猪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 第29-32页 |
·猪的急性感染 | 第29-30页 |
·PRV在猪体内的潜伏 | 第30页 |
·应对措施 | 第30-32页 |
·伪狂犬病病毒作为模式系统 | 第32-37页 |
·伪狂犬表达作为模式系统的优点 | 第32页 |
·伪狂犬病病毒作为疱疹病毒基本生物学机理研究的模型 | 第32-35页 |
·伪狂犬病病毒作为跨突触追踪剂 | 第35-37页 |
·伪狂犬病病毒作为载体的应用 | 第37-40页 |
·PRV作为疫苗载体 | 第37-38页 |
·PRV作为转基因和基因治疗载体 | 第38-40页 |
·伪狂犬病病毒遗传改良方法 | 第40-51页 |
·疱疹病毒基因突变方法 | 第41-42页 |
·疱疹病毒基因组的BAC克隆 | 第42-43页 |
·大肠杆菌的遗传工具 | 第43-49页 |
·大肠杆菌的遗传工具在遗传修饰BAC化疱疹病毒基因组中的应用 | 第49-51页 |
·细菌感染介导的DNA转移至细胞或动物体内的研究 | 第51-53页 |
·展望 | 第53-55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55-57页 |
3.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7-76页 |
·实验材料 | 第57-64页 |
·菌株 | 第57-5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8页 |
·质粒 | 第58-59页 |
·培养基 | 第59-60页 |
·引物序列 | 第60-61页 |
·酶和主要试剂 | 第61-62页 |
·细胞系及培养基 | 第62页 |
·主要缓冲液 | 第62-64页 |
·试验动物 | 第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76页 |
·质粒DNA的制备 | 第64-65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65-66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66-67页 |
·DNA的体外操作 | 第67页 |
·PCR扩增 | 第67-68页 |
·大肠杆菌体内重组反应 | 第68页 |
·通过MAGIC方法构建重组伪狂犬病病毒(PRV)载体 | 第68页 |
·脂质体介导的质粒DNA转染动物细胞 | 第68-69页 |
·病毒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69-70页 |
·限制性图谱分析 | 第70页 |
·Southern blot分析 | 第70-72页 |
·病毒毒力的分析 | 第72-73页 |
·Western blot分析 | 第73-74页 |
·细菌感染哺乳动物细胞 | 第74页 |
·细胞内化细菌分析 | 第74-75页 |
·细菌感染小鼠研究 | 第75页 |
·细菌的小鼠免疫实验 | 第75-76页 |
4. 实验结果 | 第76-102页 |
·基于MAGIC的重组PRV表达载体构建技术 | 第76-95页 |
·表达Ⅰ-SceⅠ的受体大肠杆菌DH10B-IS2的构建 | 第76-82页 |
·受体质粒pBecker2-KH的构建 | 第82-86页 |
·通过MAGIC方法构建重组伪狂犬病病毒载体pBecker2-red | 第86-89页 |
·重组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89页 |
·重组伪狂犬病病毒体外增殖特性 | 第89-90页 |
·重组伪狂犬病病毒载体pBecker2-O5的构建 | 第90-91页 |
·MAGIC方法构建重组伪狂犬病病毒(PRV)载体的效率 | 第91-94页 |
·重组伪狂犬病病毒载体介导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有效表达 | 第94-95页 |
·基于大肠杆菌感染介导的PRV基因组DNA转移至哺乳动物的方法 | 第95-102页 |
·质粒pGBΩinv-hly赋予大肠杆菌感染哺乳动物细胞的能力 | 第95页 |
·感染性大肠杆菌对不同细胞的感染能力 | 第95-96页 |
·感染性大肠杆菌迅速进入IBRS-2和Hela细胞内 | 第96-97页 |
·最佳感染时间的确定 | 第97-98页 |
·最佳感染指数的确定 | 第98-100页 |
·比较细胞壁缺陷性和非缺陷性大肠杆菌的转运DNA的效率 | 第100页 |
·感染性大肠杆菌感染动物的研究 | 第100-102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102-111页 |
·讨论 | 第102-109页 |
·大肠杆菌DH10B的改造 | 第102-103页 |
·通过MAGIC方法构建重组PRV载体 | 第103-105页 |
·Red-gam重组系统的可靠性 | 第105-106页 |
·重组PRV病毒的特征 | 第106页 |
·细菌作为基因运载工具 | 第106-107页 |
·非asd基因缺失的大肠杆菌感染动物细胞的能力 | 第107-108页 |
·感染性大肠杆菌感染条件的优化 | 第108-109页 |
·大肠杆菌感染小鼠 | 第109页 |
·结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