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犯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1. 导论 | 第16-35页 |
·问题意识与研究意义 | 第16-20页 |
·问题之所在 | 第16-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现状与评析 | 第20-33页 |
·国外研究现状概览 | 第20-24页 |
·我国研究现状概览 | 第24-28页 |
·初步评析 | 第28-33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结构 | 第33-35页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文章结构 | 第34-35页 |
2. 组织犯之概念界定 | 第35-63页 |
·现有模式与评析 | 第35-39页 |
·法律与理论的双重视角 | 第35-38页 |
·初步评析 | 第38-39页 |
·前提之一——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的界分 | 第39-53页 |
·实行行为的界定 | 第40-46页 |
·非实行行为界定 | 第46-48页 |
·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之关系 | 第48-53页 |
·前提之二——共犯关系的成立 | 第53-59页 |
·共犯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 第53-56页 |
·我国刑法中共犯关系的成立 | 第56-59页 |
·基本立场 | 第59-63页 |
·范畴辨析——犯罪人还是犯罪形态 | 第59-62页 |
·组织犯概念——犯罪人与犯罪形态的统一 | 第62-63页 |
3. 组织犯之构造与存在范围分析 | 第63-109页 |
·主客观构造 | 第63-83页 |
·客观构造 | 第63-73页 |
·主观构造 | 第73-83页 |
·与教唆犯的界分 | 第83-92页 |
·教唆犯之内涵及其行为特征 | 第83-85页 |
·组织犯与教唆犯的界分 | 第85-89页 |
·组织犯与教唆犯界分的反思 | 第89-92页 |
·存在范围 | 第92-109页 |
·共同犯罪的形式界定及其划分 | 第92-99页 |
·存在范围——复杂共同犯罪中 | 第99-109页 |
4. 组织犯处罚模式之比较——以德日刑法为视角 | 第109-135页 |
·两种不同的共同犯罪立法模式及根源 | 第110-122页 |
·立法模式 | 第110-114页 |
·根源探讨 | 第114-122页 |
·处罚模式与评析 | 第122-135页 |
·处罚模式 | 第122-125页 |
·评析 | 第125-135页 |
5. 组织犯之刑事责任承担 | 第135-170页 |
·刑事责任之根据 | 第135-142页 |
·刑事责任内涵的前提性界定 | 第135-136页 |
·德日学说与解释上的困境 | 第136-140页 |
·中国刑法语境下的解释 | 第140-142页 |
·刑事责任之原则 | 第142-156页 |
·刑事责任范围之原则 | 第143-147页 |
·刑事责任程度之原则 | 第147-156页 |
·实行过限与组织犯之刑事责任 | 第156-170页 |
·实行过限及其一般处理原则 | 第157-161页 |
·组织犯与实行过限 | 第161-170页 |
结语 | 第170-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0页 |
后记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18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83-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