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罚对犯罪的制约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1. 从刑罚到犯罪的研究路径 | 第14-25页 |
·问题的现状 | 第15-18页 |
·罪刑关系认识局限 | 第18-23页 |
·研究路径选择:从罪制刑到从刑制罪 | 第23-25页 |
2. 刑罚本质基础理论:刑罚之独立品格 | 第25-49页 |
·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分析 | 第25-31页 |
·行为无价值立场:侧重主观恶性 | 第26-27页 |
·结果无价值立场:难以剥离主观恶性 | 第27-29页 |
·社会危害性之核心要素:主观恶性 | 第29-31页 |
·刑事制裁之切中点: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 第31-34页 |
·刑罚的内在规定性要素 | 第34-46页 |
·刑罚观念的演变 | 第34-36页 |
·刑罚本质论学说评析 | 第36-39页 |
·刑罚构成要素分析 | 第39-46页 |
·刑罚的独立品格 | 第46-49页 |
3. 以刑制罪:犯罪界定之参照坐标 | 第49-79页 |
·确立参照坐标的必要性 | 第49-50页 |
·刑罚量的节点参照 | 第50-53页 |
·以刑制罪实现途径:刑罚处罚之必要性与可能性考量 | 第53-56页 |
·以刑制罪: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 第56-62页 |
·应受刑罚惩罚性与群体秩序建构 | 第57-58页 |
·应受刑罚惩罚性与以刑统罪 | 第58-60页 |
·应受刑罚惩罚性与可罚的违法性 | 第60-61页 |
·应受刑罚惩罚性与社会危害性 | 第61-62页 |
·以刑制罪视野下的制度检讨 | 第62-79页 |
·对罚金刑的理性定位 | 第63-69页 |
·对单位犯罪的反思 | 第69-79页 |
4. 以刑定罪:以刑罚量为参照择定罪名 | 第79-92页 |
·财产类犯罪的罪名选择 | 第80-84页 |
·事实行为之模型归位疑难 | 第80-81页 |
·罪刑均衡之考量 | 第81-84页 |
·"从一重处断"与"重法优先" | 第84-92页 |
·想象竞合"从一重处断"的择罪思路 | 第85-87页 |
·法条竞合"重法优先"的择罪思路 | 第87-92页 |
5. 以刑释罪:罪刑均衡中的犯罪解释 | 第92-107页 |
·以刑释罪的起点:刑法解释的客观要求 | 第92-95页 |
·以刑释罪的基点:罪刑均衡 | 第95-98页 |
·以刑释罪之体现 | 第98-105页 |
·规范事实互动中的法律解释 | 第99-100页 |
·法律解释对犯罪模型之修正 | 第100-105页 |
·进一步说明 | 第105-107页 |
6. 以刑限罪:客观处罚条件设置剖析 | 第107-115页 |
·客观处罚条件溯源 | 第107-109页 |
·我国刑法中的客观处罚条件 | 第109-111页 |
·刑罚适用效果考量:限缩犯罪圈 | 第111-113页 |
·收缩刑法的打击面 | 第111-112页 |
·规避危害之功利考虑 | 第112-113页 |
·进一步说明 | 第113-115页 |
结语 | 第115-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后记 | 第126-127页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