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心与践心—罗汝芳哲学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0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9-13页 |
第二节 前人研究回顾 | 第13-2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进路 | 第26-30页 |
一、文献疏解法 | 第27页 |
二、历史分析法 | 第27-28页 |
三、系统呈现法 | 第28-29页 |
四、基源问题研究法 | 第29-30页 |
第二章 罗汝芳的成学历程 | 第30-53页 |
第一节 十八岁之前立志求道、倾心理学 | 第30-33页 |
第二节 从始慕心学到拜师山农的思想转型 | 第33-36页 |
第三节 归学十年——思想成熟 | 第36-47页 |
一、寻师访友、矢志四方 | 第36-37页 |
二、贯通《易经》、回归孔孟 | 第37-40页 |
三、大悟格物 | 第40-41页 |
四、临清奇遇 | 第41-43页 |
五、对归学十年的思想总结 | 第43-47页 |
第四节 四十岁以后为政讲学、随处指点 | 第47-53页 |
一、为政 | 第47-49页 |
二、讲学 | 第49-53页 |
第三章 见心与践心——罗汝芳哲学思想的本质 | 第53-130页 |
第一节 见心——赤子之心 | 第55-76页 |
一、赤子之心——不学不虑 | 第57-60页 |
二、赤子之心——形色天性 | 第60-65页 |
三、赤子之心——生生之仁 | 第65-72页 |
四、赤子之心——无善无恶 | 第72-76页 |
第二节 践心——孝弟慈 | 第76-93页 |
一、孝弟慈与为学以成圣 | 第78-83页 |
二、孝弟慈与为治开太平 | 第83-90页 |
三、学与仕只是一事 | 第90-93页 |
第三节 圣人——见心与践心的统一 | 第93-106页 |
一、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 第94-96页 |
二、童子捧茶是道——知与行的自然合一 | 第96-98页 |
三、逆觉本心——成圣一大关键 | 第98-103页 |
四、成圣——贯通超越与实践 | 第103-106页 |
第四节 见心与践心——道德形上学之证成 | 第106-110页 |
第五节 近溪的思想宗旨及其逻辑要求 | 第110-130页 |
一、罗汝芳以"赤子之心"为学问宗旨 | 第111-115页 |
二、"赤子之心"的逻辑要求 | 第115-130页 |
(一) 体用一元论思维模式 | 第116-118页 |
(二) 以心统身,身心合一 | 第118-125页 |
(三) 复以自知 | 第125-130页 |
第四章 罗汝芳对现成良知的修正 | 第130-150页 |
第一节 阳明的良知观及其后学的良知异见 | 第130-134页 |
一、阳明的良知观 | 第130-132页 |
二、阳明后学的良知异见 | 第132-134页 |
第二节 "见在良知"与"现成良知" | 第134-140页 |
一、思想发端 | 第135-136页 |
二、王龙溪与见在良知 | 第136-138页 |
三、泰州学派与现成良知 | 第138-139页 |
四、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三节 罗汝芳对"现成良知"的修正 | 第140-150页 |
一、罗近溪以赤子之心置换现成良知 | 第141-143页 |
二、从孝悌慈入手做道德实践工夫 | 第143-145页 |
三、敬畏天命 | 第145-147页 |
四、戒慎恐惧与慎独 | 第147-150页 |
第五章 破除光景——罗汝芳哲学思想的特色 | 第150-171页 |
第一节 光景的产生 | 第150-154页 |
第二节 光景的破除 | 第154-164页 |
一、近溪的良知观 | 第155-159页 |
二、头脑立定,破除光景 | 第159-164页 |
第三节 一切放下,直下承当 | 第164-17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71-188页 |
第一节 罗汝芳的生命关切 | 第171-180页 |
一、为圣贤续慧命——了结孔子公案 | 第172-175页 |
二、万物一体——追寻生命意义的源头 | 第175-178页 |
三、一切放下 | 第178-180页 |
第二节 罗汝芳的政治情怀 | 第180-184页 |
第三节 近溪思想的历史评价 | 第184-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194页 |
致谢 | 第194-19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