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卡多佐司法哲学的渊源 | 第16-24页 |
2.1 卡多佐的人生经历对其司法哲学的影响 | 第16-19页 |
2.1.1 卡多佐的成长经历 | 第16-18页 |
2.1.2 卡多佐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 第18-19页 |
2.2 卡多佐法律思想渊源 | 第19-24页 |
2.2.1 霍姆斯: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非逻辑 | 第19-20页 |
2.2.2 罗斯科·庞德: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 第20-22页 |
2.2.3 约翰·奇普曼·格雷:法官造法 | 第22-24页 |
3 卡多佐司法哲学的理论内容 | 第24-35页 |
3.1 卡多佐司法哲学与实用主义 | 第24-25页 |
3.1.1 美国实用主义 | 第24页 |
3.1.2 卡多佐实用主义司法哲学 | 第24-25页 |
3.2 卡多佐司法哲学方法论 | 第25-29页 |
3.2.1 哲学的方法 | 第25-26页 |
3.2.2 历史方法 | 第26-27页 |
3.2.3 习惯方法 | 第27-28页 |
3.2.4 社会学方法 | 第28-29页 |
3.3 卡多佐司法哲学在判决书中的体现 | 第29-35页 |
3.3.1 卡多佐关于判决书的主要观点 | 第29-31页 |
3.3.2 卡多佐判决书中体现的实用主义司法哲学 | 第31-35页 |
4 卡多佐实用主义司法哲学对中国的启示 | 第35-41页 |
4.1 卡多佐司法哲学与中国司法的契合点 | 第35-38页 |
4.1.1 中国古代律法中的传统文化基础 | 第35-36页 |
4.1.2 时代的相似性 | 第36-37页 |
4.1.3 卡多佐司法哲学方法与中国司法的融合 | 第37-38页 |
4.2 卡多佐司法哲学对中国司法的意义 | 第38-41页 |
4.2.1 法官的裁决要符合社会道义 | 第38-39页 |
4.2.2 卡多佐司法哲学方法论对中国司法裁判的意义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