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概念界说 | 第10-13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13-17页 |
一 学术史 | 第13-17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五节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日本学界的中国通史著作:以“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为例 | 第20-40页 |
第一节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的中国通史观 | 第21-25页 |
一 以中国内在动力为主体,总结中国的社会演变 | 第21-22页 |
二 以日本发展为参照,理解中国历史现象 | 第22-24页 |
三 以世界(东亚)为背景,确定中国历史的方位 | 第24-25页 |
第二节 中国通史观的比较 | 第25-31页 |
一 时代评价 | 第25-27页 |
二 人物评价 | 第27-29页 |
三 事件评价 | 第29-31页 |
第三节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的特征 | 第31-35页 |
一 重视史料的批判 | 第31-33页 |
二 重视世界史的角度 | 第33-34页 |
三 重视学术成果的吸收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40页 |
第二章 欧美学界的中国通史著作:以《哈佛中国史》为例 | 第40-56页 |
第一节 《哈佛中国史》的中国通史观 | 第40-45页 |
一 帝制是中国历史的中心 | 第41-43页 |
二 中国历史空间经历定义与再定义的过程 | 第43-45页 |
第二节 中国通史观的比较 | 第45-50页 |
一 时代评价 | 第46-47页 |
二 人物评价 | 第47-48页 |
三 事件评价 | 第48-50页 |
第三节 《哈佛中国史》的特征 | 第50-53页 |
一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 第50页 |
二 政治与文化互为表里 | 第50-51页 |
三 创造性的语言诠释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6页 |
第三章 中国学界的中国通史著作:以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为例 | 第56-69页 |
第一节 卜编《中国通史》的中国通史观 | 第56-59页 |
一 述说中国文明的源头 | 第57页 |
二 叙说中国文明的活力 | 第57-58页 |
三 观照中国文明的凝聚力 | 第58-59页 |
第二节 中国通史观的比较 | 第59-64页 |
一 时代评价 | 第59-61页 |
二 人物评价 | 第61-62页 |
三 事件评价 | 第62-64页 |
第三节 卜编《中国通史》的特征 | 第64-66页 |
一 注重构建文化自信 | 第64-65页 |
二 注重时代导向 | 第65页 |
三 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9页 |
结束语 | 第69-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一 著作 | 第74-75页 |
二 论文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80页 |
2000—2019年中国通史新著要目 | 第79-80页 |
个人简介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