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

氮化物半导体光生载流子有效分离及其光电化学分解水制氢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44页
    1.1 光电化学电池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第13-17页
        1.1.1 光电化学电池发展简史第13-14页
        1.1.2 光电化学太阳能水分解电池基本结构及原理第14-17页
        1.1.3 光电化学太阳能水分解电池的分类第17页
    1.2 光电极材料选择标准及研究进展第17-27页
        1.2.1 光电极材料选择标准第17-19页
        1.2.2 几种最具潜力的光阳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9-27页
    1.3 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的主要途径第27-32页
        1.3.1 影响光电极太阳能转化效率的因素第28-30页
        1.3.2 提高光电极太阳能转化效率的方法第30-32页
    1.4 光生载流子表面复合对半导体光电器件性能的影响第32-34页
    1.5 减少光电极表面光生载流子复合的方法第34页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第34-36页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36页
    参考文献第36-44页
第二章 光电极物性表征及光电化学性能分析方法第44-58页
    2.1 光电极的基本物性表征方法第44-47页
    2.2 光电极的光电化学性能表征方法第47-52页
        2.2.1 量子效率第47-49页
        2.2.2 太阳能转化效率第49-50页
        2.2.3 光稳定性第50页
        2.2.4 法拉第效率第50-52页
    2.3 光电极中光生载流子传输、复合过程分析第52-55页
        2.3.1 光致发光谱(PL)第52-54页
        2.3.2 阻抗谱(EIS)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第三章 In_xGa_(1-x)N光阳极表面复合中心消除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8-78页
    3.1 研究目的第58-59页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59-6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0-75页
        3.3.1 In_xGa_(1-x)N薄膜的结构与光吸收性质第60-62页
        3.3.2 电化学表面处理过程第62页
        3.3.3 电化学表面处理对In_xGa_(1-x)N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62-65页
        3.3.4 电化学表面处理致In_xGa_(1-x)N光电化学性能大幅提高的机理分析第65-69页
        3.3.5 不同酸性电解液电化学表面处理对In_xGa_(1-x)N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第69-75页
    3.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8页
第四章 Ta_3N_5光阳极表面钝化层剥离及其显著提升太阳能光解水制氢效率的机理研究第78-106页
    4.1 研究目的第78-79页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79-8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0-102页
        4.3.1 Ta_3N_5/Ta薄膜成分及形貌分析第80-83页
        4.3.2 表面层剥离对Ta_3N_5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83-86页
        4.3.3 表面层剥离大幅提高Ta_3N_5光电化学性能的机理分析第86-92页
        4.3.4 表面剥离层的成分分析第92-95页
        4.3.5 Co(OH)_x助催化剂担载对Ta_3N_5光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及原理分析第95-99页
        4.3.6 Ta_3N_5光阳极法拉第效率测试第99-102页
    4.4 本章小结第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6页
第五章 Ta_3N_5光阳极中光生载流子输运特性及其对太阳能转化效率影响的研究第106-118页
    5.1 研究目的第106页
    5.2 实验内容与方法第106-10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7-116页
        5.3.1 Ta_3N_5薄膜厚度、活性面积及结晶性分析第107-109页
        5.3.2 Ta_3N_5的太阳能转化效率第109-110页
        5.3.3 Ta_3N_5薄膜光吸收性质分析第110-111页
        5.3.4 Ta_3N_5薄膜中光生载流子输运特性分析第111-116页
    5.4 本章小结第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1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8-120页
    6.1 主要结论第118-119页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第119-12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20-122页
致谢第122-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陆相混积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以柴达木盆地西北区古近系—新近系为例
下一篇: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