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19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和理论 | 第16-17页 |
1、研究方法 | 第16页 |
2、研究理论 | 第16-17页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1、研究创新 | 第17-18页 |
2、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二、全面从严治党与农村基层“微腐败”的理论考察 | 第19-26页 |
(一)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背景 | 第19-22页 |
1、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产生的背景 | 第19-20页 |
2、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 | 第20-21页 |
3、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结晶 | 第21-22页 |
(二)农村基层“微腐败”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22-24页 |
1、“农村基层”概念范畴的界定 | 第22-23页 |
2、“微腐败”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三)全面从严治党与农村基层“微腐败”之间的内在逻辑 | 第24-26页 |
1、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中关于农村基层“微腐败”治理的新论断 | 第24-25页 |
2、全面从严治党与治理农村基层“微腐败”的内在逻辑 | 第25-26页 |
三、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微腐败”的基本特征 | 第26-37页 |
(一)案例的取样依据 | 第26页 |
(二)我国农村基层“微腐败”的类型 | 第26-28页 |
1、依据“微腐败”行为主体的类型划分 | 第26-27页 |
2、依据“微腐败”行为的表现形式分类 | 第27页 |
3、根据“微腐败”行为的分布领域分类 | 第27-28页 |
(三)我国农村基层“微腐败”的特征 | 第28-37页 |
1、农村基层“微腐败”主体层级的村级化凸显 | 第28-29页 |
2、农村基层“微腐败”行为主体的集团化 | 第29-30页 |
3、“微腐败”形式多样化且贪污案件居多 | 第30-31页 |
4、村级两委一把手犯案比例大 | 第31-32页 |
5、“微腐败”腐败行为主体腐败的类型相似度较高 | 第32-34页 |
6、地区分布广泛且西部最为严重 | 第34-37页 |
四、我国农村基层“微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7-44页 |
(一)惩处力度较轻难以起到“不敢腐”的震慑作用 | 第37-38页 |
(二)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法治观念淡薄 | 第38-39页 |
1、农村基层群众法治观念淡薄 | 第38-39页 |
2、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淡薄 | 第39页 |
(三)村干部身份定位的两重性与模糊性导致权、责不一致 | 第39-40页 |
1、福利待遇差,导致其寻求补偿心理 | 第39-40页 |
2、村干部职务主体地位在法律上缺位,导致查处难度大 | 第40页 |
(四)农村人情社会是滋生“微腐败”的社会土壤 | 第40-42页 |
1、宗族观念滋生人情腐败 | 第41页 |
2、熟人关系滋生人情腐败 | 第41-42页 |
(五)基层“微腐败”预防和惩治腐败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 第42-44页 |
1、监督体制不健全 | 第42-43页 |
2、村务公开制度不完善 | 第43-44页 |
五、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农村基层“微腐败”治理路径 | 第44-51页 |
(一)加强“微腐败”惩治力度,构建农村基层干部“不敢腐”的氛围 | 第44-46页 |
1、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范,严惩“微腐败” | 第44-45页 |
2、构建微腐败治理多元主体,形成惩治“微腐败”的合力 | 第45-46页 |
(二)培育农村基层“不想腐”的社会土壤 | 第46-51页 |
1、完善市场经济改变中国式“人情社会” | 第46-47页 |
2、强化农村基层体制机制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 | 第47-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个人学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