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前言 | 第15-20页 |
1 立题依据 | 第15-17页 |
2 研究总体思路及意义 | 第17-20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及相关问题考证 | 第20-27页 |
1 经典名方的筛选 | 第20-22页 |
2 标准汤剂与标准颗粒的释义 | 第22-23页 |
3 华盖散原方中饮片选用的刍议 | 第23-27页 |
第二章 华盖散标准汤剂制备及评价研究 | 第27-62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27-28页 |
2 华盖散标准汤剂煎煮规范化研究 | 第28-43页 |
2.1 华盖散标准汤剂的煎煮 | 第28-29页 |
2.2 出膏率的测定 | 第29页 |
2.3 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及苦杏仁苷的含量测定 | 第29-31页 |
2.4 标准汤剂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1-38页 |
2.5 实验结果 | 第38-42页 |
2.6 小结与讨论 | 第42-43页 |
3 标准汤剂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43-45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3-44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4-45页 |
4 华盖散标准汤剂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测定 | 第45-51页 |
4.1 试验方法及结果 | 第45-50页 |
4.2 小结与讨论 | 第50-51页 |
5 基于LC-MS技术及化学计量学的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研究 | 第51-62页 |
5.1 华盖散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研究及LC-MS分析 | 第51-55页 |
5.2 华盖散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 | 第55-62页 |
第三章 华盖散标准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62-90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62页 |
2 提取工艺研究 | 第62-66页 |
3 挥发油β-CD包合工艺研究 | 第66-71页 |
3.1 β-CD包合工艺优化 | 第66-68页 |
3.2 挥发油包合物的鉴定 | 第68-71页 |
3.3 挥发油包合物稳定性试验 | 第71页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71页 |
4 浓缩工艺研究 | 第71-74页 |
4.1 膜参数的测定 | 第71-72页 |
4.2 药液前处理 | 第72页 |
4.3 不同孔径纳滤膜对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的影响 | 第72-73页 |
4.4 不同压力对纳滤影响 | 第73页 |
4.5 浓缩液与原药液色谱图比较 | 第73-74页 |
4.6 小结与讨论 | 第74页 |
5 干燥及成型工艺研究 | 第74-85页 |
5.1 前言 | 第74页 |
5.2 辅料用量及种类的确定 | 第74-76页 |
5.3 辅料配比的优选 | 第76-79页 |
5.4 一步制粒工艺优选 | 第79-84页 |
5.5 制法 | 第84-85页 |
6 工艺中试放大研究 | 第85-86页 |
7 生产过程物质传递规律研究 | 第86-89页 |
7.1 样品的采集 | 第86-87页 |
7.2 检测指标的确定 | 第87页 |
7.3 提取及浓缩阶段物质传递规律研究 | 第87-88页 |
7.4 生产过程指纹图谱变化趋势 | 第88-89页 |
8 小结与讨论 | 第89-90页 |
第四章 华盖散标准颗粒质量规范化研究 | 第90-126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90页 |
2 名称、汉语拼音 | 第90-91页 |
3 处方 | 第91页 |
4 性状 | 第91页 |
5 TLC鉴别 | 第91-96页 |
5.1 麻黄的TLC鉴别 | 第91-92页 |
5.2 苦杏仁的TLC鉴别 | 第92页 |
5.3 陈皮的TLC鉴别 | 第92-93页 |
5.4 紫苏子的TLC鉴别 | 第93页 |
5.5 甘草的TLC鉴别 | 第93-96页 |
5.6 小结与讨论 | 第96页 |
6 检查 | 第96-99页 |
6.1 制剂通则检查 | 第96-97页 |
6.2 重金属检查 | 第97-98页 |
6.3 砷盐检查 | 第98页 |
6.4 铅、镉、砷、汞、铜测定 | 第98页 |
6.5 微生物限度检查 | 第98-99页 |
6.6 小结与讨论 | 第99页 |
7 含量测定 | 第99-112页 |
7.1 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含量测定 | 第99-102页 |
7.2 苦杏仁苷的含量测定 | 第102-105页 |
7.3 甘草苷、橙皮苷、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 | 第105-109页 |
7.4 甘草酸铵的含量测定 | 第109-112页 |
7.5 多指标含量测定结果 | 第112页 |
7.6 小结与讨论 | 第112页 |
8 成品指纹图谱研究 | 第112-119页 |
8.1 色谱条件 | 第112页 |
8.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112页 |
8.3 指纹图谱检测 | 第112-113页 |
8.4 方法学考察 | 第113-118页 |
8.5 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 | 第118-119页 |
8.6 小结与讨论 | 第119页 |
9 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含量用于华盖散标准颗粒的质量评价 | 第119-125页 |
9.1 试验方法 | 第120页 |
9.2 试验结果 | 第120-125页 |
9.3 小结与讨论 | 第125页 |
10 功能主治 | 第125页 |
11 用法与用量 | 第125页 |
12 规格 | 第125页 |
13 贮藏 | 第125-126页 |
第五章 华盖散标准颗粒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126-134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26页 |
2 影响因素试验 | 第126-127页 |
3 加速稳定性试验 | 第127-131页 |
4 长期稳定性试验 | 第131-133页 |
5 小结与讨论 | 第133-134页 |
第六章 华盖散标准颗粒主要药效成分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134-152页 |
1 试验材料 | 第134-135页 |
2 SD大鼠血浆样品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HPLC测定方法研究 | 第135-143页 |
2.1 液相色谱条件 | 第135页 |
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135-136页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136页 |
2.4 血浆样品的采集 | 第136页 |
2.5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136页 |
2.6 方法学考察 | 第136-143页 |
3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研究 | 第143-149页 |
3.1 华盖散标准颗粒的平均药—时曲线 | 第143-145页 |
3.2 华盖散标准汤剂的平均药—时曲线 | 第145-147页 |
3.3 华盖散标准颗粒与标准汤剂药动学参数比较研究 | 第147-149页 |
3.4 华盖散标准颗粒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 第149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149-152页 |
4.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49-150页 |
4.2 药代动力学结果与分析 | 第150-152页 |
第七章 华盖散标准颗粒的药效学研究及安全性考察 | 第152-163页 |
1 主要药效学对比研究 | 第152-16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52-153页 |
1.2 试验方法与结果 | 第153-160页 |
1.3 小结与讨论 | 第160-161页 |
2 安全性考察 | 第161-16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61页 |
2.2 急性毒性试验 | 第161-162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162-163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第163-170页 |
1 结论 | 第163-167页 |
2 讨论与展望 | 第167-169页 |
3 创新性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4页 |
综述 | 第174-184页 |
1 经典名方华盖散研究概况 | 第174-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78页 |
2 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概况 | 第17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4页 |
致谢 | 第184-185页 |
后置部分 | 第185-18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85页 |
承担科研项目 | 第185-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