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72页 |
1.1 有机电致发光简介 | 第14-22页 |
1.1.1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及现状 | 第14-19页 |
1.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参数 | 第19-22页 |
1.2 提高有机荧光材料激子利用率的几种方式 | 第22-35页 |
1.2.1 E型延迟荧光(TADF) | 第22-30页 |
1.2.2 P型延迟荧光(TTA) | 第30-33页 |
1.2.3 基于其它机理的激子利用方式 | 第33-35页 |
1.3 有机荧光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展现状 | 第35-63页 |
1.3.1 有机蓝光材料发展现状 | 第35-54页 |
1.3.2 有机绿光材料发展现状 | 第54-57页 |
1.3.3 有机红光材料发展现状 | 第57-60页 |
1.3.4 有机近红外材料发展现状 | 第60-63页 |
1.4 菲并咪唑类材料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 第63-68页 |
1.4.1 菲并咪唑的特点 | 第63-64页 |
1.4.2 菲并咪唑类材料在有机电致发光中的应用 | 第64-68页 |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68-72页 |
1.5.1 论文的选题 | 第68-69页 |
1.5.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69-72页 |
第二章 以菲并咪唑为给体、三嗪为受体,给受体不同连接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72-96页 |
2.1 引言 | 第72-73页 |
2.2 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73-76页 |
2.3 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 第76-86页 |
2.3.1 化合物的热学性质 | 第76-77页 |
2.3.2 化合物基态构型 | 第77-78页 |
2.3.3 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 第78-85页 |
2.3.4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85-86页 |
2.4 化合物电致发光性能 | 第86-93页 |
2.4.1 非掺杂器件性能 | 第86-88页 |
2.4.2 掺杂器件性能 | 第88-91页 |
2.4.3 互掺器件 | 第91-9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第三章 以菲并咪唑为给体、硫砜为受体,硫原子的氧化态、受体连接位点及给受体共轭程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96-126页 |
3.1 引言 | 第96页 |
3.2 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96-101页 |
3.3 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 第101-117页 |
3.3.1 化合物的热学性质 | 第101-102页 |
3.3.2 化合物的基态构型 | 第102-103页 |
3.3.3 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 第103-115页 |
3.3.4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115-117页 |
3.4 电致发光器件性能 | 第117-124页 |
3.4.1 非掺杂器件性能 | 第117-122页 |
3.4.2 掺杂器件性能 | 第122-12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四章 基于菲并咪唑—氰基取代蒽的高效率非掺杂蓝光材料 | 第126-154页 |
4.1 引言 | 第126-127页 |
4.2 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127-129页 |
4.3 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 第129-137页 |
4.3.1 化合物热学性质 | 第129页 |
4.3.2 理论模拟 | 第129-131页 |
4.3.3 化合物光物理性质 | 第131-137页 |
4.4 电致发光性能 | 第137-149页 |
4.4.1 非掺杂器件性能 | 第137-141页 |
4.4.2 掺杂器件性能 | 第141-144页 |
4.4.3 非掺杂器件机理探讨 | 第144-149页 |
4.5 氰基的作用 | 第149-1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51-154页 |
第五章 以菲并咪唑为给体、苯并噻二唑为受体的高效率绿光、橙光和红光材料 | 第154-182页 |
5.1 引言 | 第154-155页 |
5.2 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155-158页 |
5.3 化合物基本性质 | 第158-168页 |
5.3.1 化合物的热学性质 | 第158-159页 |
5.3.2 化合物基态构型 | 第159页 |
5.3.3 化合物光物理性质 | 第159-167页 |
5.3.4 化合物电化学性质 | 第167-168页 |
5.4 化合物电致发光器件性能 | 第168-180页 |
5.4.1 非掺杂器件性能 | 第169-172页 |
5.4.2 掺杂器件性能 | 第172-1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80-182页 |
第六章 基于菲并咪唑和萘并噻二唑的高效率红光和近红外材料 | 第182-208页 |
6.1 引言 | 第182页 |
6.2 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182-185页 |
6.3 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 第185-193页 |
6.3.1 化合物热学性质 | 第185-186页 |
6.3.2 化合物基态构型 | 第186-187页 |
6.3.3 化合物光物理性质 | 第187-191页 |
6.3.4 化合物电化学性质 | 第191-193页 |
6.4 化合物电致发光性能 | 第193-205页 |
6.4.1 非掺杂器件性能 | 第193-196页 |
6.4.2 掺杂器件性能 | 第196-20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205-208页 |
第七章 实验用试剂、仪器及实验方法 | 第208-212页 |
7.1 合成及测试所用试剂及药品 | 第208页 |
7.2 测试仪器和实验方法 | 第208-212页 |
7.2.1 化合物提纯 | 第208页 |
7.2.2 核磁测试 | 第208页 |
7.2.3 质谱测试 | 第208页 |
7.2.4 元素分析 | 第208页 |
7.2.5 DSC与TGA | 第208页 |
7.2.6 UV-Vis光谱 | 第208-209页 |
7.2.7 PL光谱 | 第209-210页 |
7.2.8 电化学测试 | 第210页 |
7.2.9 电致发光器件 | 第210-211页 |
7.2.10 量化计算 | 第211-212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240页 |
附录 化合物核磁谱图 | 第240-252页 |
作者简历 | 第252页 |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第252-254页 |
致谢 | 第254-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