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洪枯季水沙动力场特征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2 长江口航道淤积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数学模型 | 第17-31页 |
2.1 基本方程 | 第17-23页 |
2.1.1 水流模块控制方程 | 第17-18页 |
2.1.2 泥沙模块控制方程 | 第18-23页 |
2.2 离散方法 | 第23-31页 |
2.2.1 水流方程的有限元离散 | 第23-29页 |
2.2.2 泥沙方程的有限元离散 | 第29-31页 |
第3章 概化河口及淤积机制分析 | 第31-49页 |
3.1 河口淤积机制分析 | 第31-36页 |
3.1.1 河段展宽淤积机制 | 第31页 |
3.1.2 潮径顶托淤积机制 | 第31-32页 |
3.1.3 河势不顺淤积机制 | 第32-33页 |
3.1.4 局部环流淤积机制 | 第33页 |
3.1.5 异重流潜入淤积机制 | 第33-36页 |
3.2 概化河口模型 | 第36-40页 |
3.2.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36-38页 |
3.2.2 初始条件及参数设置 | 第38-40页 |
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0-46页 |
3.3.1 河段展宽淤积机制模拟分析 | 第40-42页 |
3.3.2 潮径顶托淤积机制模拟分析 | 第42页 |
3.3.3 河势不顺淤积机制模拟分析 | 第42-44页 |
3.3.4 局部环流淤积机制模拟分析 | 第44-45页 |
3.3.5 异重流潜入淤积机制模拟分析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4章 长江口数值模拟分析 | 第49-67页 |
4.1 长江河口基本特征 | 第49-51页 |
4.1.1 长江河口分段 | 第49-50页 |
4.1.2 长江口水沙条件 | 第50-51页 |
4.2 长江口水流数学模型 | 第51-62页 |
4.2.1 模型计算区域及网格剖分 | 第51-52页 |
4.2.2 长江口沿程基准面转换 | 第52-55页 |
4.2.3 模型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 第55-56页 |
4.2.4 数学模型验证 | 第56-62页 |
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62-66页 |
4.3.1 河段展宽分析 | 第62-63页 |
4.3.2 潮径顶托分析 | 第63-64页 |
4.3.3 河势不顺分析 | 第64-65页 |
4.3.4 局部环流分析 | 第65-66页 |
4.3.5 异重流潜入分析 | 第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长江口水动力特性分析 | 第67-83页 |
5.1 洪枯季水流特性分析 | 第67-74页 |
5.1.1 潮位特征 | 第67-68页 |
5.1.2 涨落潮历时 | 第68-70页 |
5.1.3 流速变化 | 第70-74页 |
5.2 径潮作用对长江口水动力的影响 | 第74-77页 |
5.2.1 潮位特征 | 第75-76页 |
5.2.2 流速变化 | 第76-77页 |
5.3 洪水作用对长江口水动力的影响 | 第77-81页 |
5.3.1 潮型选取 | 第78页 |
5.3.2 潮位特征 | 第78-80页 |
5.3.3 流速变化 | 第80-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6章 长江口表层悬沙输移分析 | 第83-91页 |
6.1 数据和方法 | 第83-86页 |
6.1.1 数据来源 | 第83-85页 |
6.1.2 数据处理 | 第85-86页 |
6.1.3 方法 | 第86页 |
6.2 结果分析 | 第86-90页 |
6.2.1 长江口泥沙的空间分布 | 第89页 |
6.2.2 潮汐变化对泥沙分布的影响 | 第89-90页 |
6.2.3 河口径流量和输沙量对泥沙分布的影响 | 第9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