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6-49页 |
0.1 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0.2 研究综述 | 第20-44页 |
0.2.1 综述情况 | 第20-42页 |
0.2.2 综述分析 | 第42-44页 |
0.3 研究内容 | 第44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0.5 相关概念关系的界定和说明 | 第45-47页 |
0.6 论文创新处及不足 | 第47-49页 |
第1章 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的理论溯源 | 第49-75页 |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享思想 | 第49-59页 |
1.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享思想 | 第49-56页 |
1.1.2 列宁的共享思想 | 第56-58页 |
1.1.3 斯大林的共享思想 | 第58-59页 |
1.2 中国传统社会朴素的“大同”思想 | 第59-69页 |
1.2.1 孔子的“大同社会” | 第59-62页 |
1.2.2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想 | 第62-63页 |
1.2.3 康有为的《大同书》 | 第63-66页 |
1.2.4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 第66-69页 |
1.3 西方国家的公正思想 | 第69-75页 |
1.3.1 西方古代思想家对公正的探讨 | 第69-70页 |
1.3.2 西方近代思想家对公正的研究 | 第70-72页 |
1.3.3 西方当代思想家对公正的探索 | 第72-75页 |
第2章 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突出公平,强调共享的社会正义 | 第75-105页 |
2.1 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75-79页 |
2.2 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79-97页 |
2.2.1 初提共同富裕理念,严防两极分化 | 第79-83页 |
2.2.2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共同富裕的制度根基 | 第83-87页 |
2.2.3 执行按劳分配原则,强调“公平优先,均中求富” | 第87-90页 |
2.2.4 践行党的“性质”“宗旨”,保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 第90-93页 |
2.2.5 追求政治平等,反对官僚主义和等级特权 | 第93-95页 |
2.2.6 理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注意兼顾民生 | 第95-97页 |
2.3 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评析 | 第97-105页 |
2.3.1 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的特点 | 第97-99页 |
2.3.2 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的价值 | 第99-103页 |
2.3.3 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的局限 | 第103-105页 |
第3章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突出效率,夯实共享的物质基础 | 第105-174页 |
3.1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106-112页 |
3.2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12-162页 |
3.2.1 邓小平的共享发展思想 | 第112-134页 |
3.2.1.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 第112-117页 |
3.2.1.2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 第117-120页 |
3.2.1.3 先富带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 | 第120-128页 |
3.2.1.4 公有制主体和按劳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 第128-131页 |
3.2.1.5 “三步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 | 第131-134页 |
3.2.2 江泽民的共享发展思想 | 第134-149页 |
3.2.2.1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铸造共同富裕的思想旗帜 | 第134-137页 |
3.2.2.2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继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根基 | 第137-140页 |
3.2.2.3 执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策略,确立共同富裕的分配原则 | 第140-143页 |
3.2.2.4 促进人和社会全面发展,扩展共同富裕的内涵范围 | 第143-145页 |
3.2.2.5 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共同富裕的地区差距 | 第145-148页 |
3.2.2.6 制定新“三步走”战略,细化共同富裕的路线蓝图 | 第148-149页 |
3.2.3 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 | 第149-162页 |
3.2.3.1 科学发展观是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 | 第150-155页 |
3.2.3.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共同富裕互相促进 | 第155-158页 |
3.2.3.3 贯彻“更加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提升共同富裕的实现水平 | 第158-160页 |
3.2.3.4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 | 第160-162页 |
3.3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评析 | 第162-174页 |
3.3.1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的特点 | 第162-167页 |
3.3.2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的价值 | 第167-170页 |
3.3.3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享发展思想的局限 | 第170-174页 |
第4章 习近平的共享发展思想: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实线“人人享有、各得其所” | 第174-206页 |
4.1 习近平的共享发展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175-177页 |
4.2 习近平的共享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77-199页 |
4.2.1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规定 | 第178-185页 |
4.2.1.1 共享发展是全民共享 | 第178-180页 |
4.2.1.2 共享发展是全面共享 | 第180-182页 |
4.2.1.3 共享发展是共建共享 | 第182-183页 |
4.2.1.4 共享发展是渐进共享 | 第183-185页 |
4.2.2 共享发展理念的意义价值 | 第185-192页 |
4.2.2.1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第185-187页 |
4.2.2.2 共享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根本 | 第187-190页 |
4.2.2.3 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动力 | 第190-192页 |
4.2.3 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 第192-199页 |
4.2.3.1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共享发展的潜在动力 | 第192-193页 |
4.2.3.2 全面依法治国,巩固共享发展的制度保障 | 第193-194页 |
4.2.3.3 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共享发展的领导力量 | 第194-196页 |
4.2.3.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享发展的阶段成果 | 第196-197页 |
4.2.3.5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打牢共享发展的民生底线 | 第197-199页 |
4.3 习近平的共享发展思想评析 | 第199-206页 |
4.3.1 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 第199-201页 |
4.3.2 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世界发展理念的总结与反思 | 第201-203页 |
4.3.3 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中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 第203-204页 |
4.3.4 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中国民生实践的回应与选择 | 第204-206页 |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的理论传承和创新 | 第206-226页 |
5.1 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的理论传承 | 第206-214页 |
5.1.1 坚持共同的制度前提:社会主义 | 第206-208页 |
5.1.2 坚持共同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 第208-210页 |
5.1.3 坚持共同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 | 第210-212页 |
5.1.4 坚持共同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212-214页 |
5.2 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 | 第214-226页 |
5.2.1 共享发展的实践思路:从“理想化”转变到“理性化” | 第215-220页 |
5.2.2 共享发展的价值指向:从重“物”过渡到重“人” | 第220-222页 |
5.2.3 共享发展的实质内容:从“片面性”到“全面性” | 第222-226页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思想历史演进的经验启示 | 第226-239页 |
6.1 共享发展要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 第226-228页 |
6.2 共享发展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 | 第228-231页 |
6.3 共享发展要坚持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 第231-233页 |
6.4 共享发展要坚持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 第233-236页 |
6.5 共享发展要坚持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统一 | 第236-239页 |
结语 | 第239-24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41-262页 |
致谢 | 第262-2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