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金纳米粒复合靶向给药系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6页
    1.1 前言第12-13页
    1.2 热疗与纳米材料第13-20页
        1.2.1 金纳米颗粒第13页
        1.2.2 金纳米棒第13-17页
            1.2.2.1 金纳米棒的制备方法第14-15页
            1.2.2.2 金纳米棒在生物医学的应用第15-16页
            1.2.2.3 金纳米棒在生物医学的不足第16-17页
        1.2.3 介孔二氧化硅包覆金纳米棒第17-18页
            1.2.3.1 介孔二氧化硅第17页
            1.2.3.2 介孔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制备第17-18页
            1.2.3.3 介孔二氧化硅包覆金纳米棒的应用第18页
        1.2.4 磁性纳米材料第18-19页
        1.2.5 碳纳米管第19页
        1.2.6 热疗与化疗第19-20页
    1.3 纳米给药系统的靶向性第20-23页
        1.3.1 单靶点的纳米给药系统第20-21页
        1.3.2 多靶点纳米给药系统第21-23页
    1.4 阿霉素的临床应用第23页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3-26页
        1.5.1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23-25页
        1.5.2 本课题的创新点第25-26页
第2章 GNRs@mSiO_2-NH_2的制备及其表征第26-38页
    2.1 前言第26页
    2.2 实验部分第26-29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26-28页
        2.2.2 GNRs的制备第28页
        2.2.3 GNRs@mSiO_2的制备第28页
        2.2.4 GNRs@mSiO_2-NH_2的制备第28-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36页
        2.3.1 金纳米棒的制备第29-32页
            2.3.1.1 单因素影响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第29-30页
            2.3.1.2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第30-32页
        2.3.2 GNRs@m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第32-34页
        2.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第34-35页
        2.3.4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第35页
        2.3.5 Zeta电位分析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GNRs@mSiO_2-HA-RGD的制备及其表征第38-48页
    3.1 前言第38页
    3.2 实验部分第38-42页
        3.2.1 试剂与仪器第38-40页
        3.2.2 GNRs@mSiO_2-HA-RGD的制备第40-42页
            3.2.2.1 HA-RGD的制备第40-41页
            3.2.2.2 GNRs@mSiO_2-HA-RGD制备的预实验第41页
            3.2.2.3 GNRs@mSiO_2-HA-RGD的制备第41页
            3.2.2.4 GNRs@mSiO_2-HA-RGD的光热评价第41-4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2-47页
        3.3.1 反应原理第42页
        3.3.2 核磁表征第42-44页
            3.3.2.1 HA-APMA和HA-RGD的~1H核磁谱表征第42-43页
            3.3.2.2 GNRs@mSiO_2-HA和GNRs@mSiO_2-HA-RGD的固体核磁共振碳谱表征第43-44页
        3.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第44-45页
        3.3.4 Zeta电位和粒径大小分布第45-46页
        3.3.5 GNRs@mSiO_2-HA-RGD的光热评价第46-47页
    3.4 本章小节第47-48页
第4章 DOX-GNRs@mSiO_2-HA-RGD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第48-58页
    4.1 前言第48页
    4.2 实验部分第48-51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48-49页
        4.2.2 HPLC测定阿霉素含量的方法学第49-50页
            4.2.2.1 HPLC色谱条件第49页
            4.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9页
            4.2.2.3 精密度考察第49-50页
            4.2.2.4 稳定性实验第50页
            4.2.2.5 加样回收实验第50页
        4.2.3 载药实验第50-51页
            4.2.3.1 实验步骤第50页
            4.2.3.2 DOX-GNRs@mSiO_2-HA的制备第50页
            4.2.3.3 DOX-GNRs@mSiO_2-HA-RGD的制备第50-51页
        4.2.4 DOX-GNRs@mSiO_2-HA-RGD的体外释药研究第5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1-56页
        4.3.1 DOX含量测定方法考察第51-53页
            4.3.1.1 HPLC色谱条件考察第51-52页
            4.3.1.2 阿霉素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2页
            4.3.1.3 精密度考察第52-53页
            4.3.1.4 稳定性试验第53页
            4.3.1.5 加样回收试验第53页
        4.3.2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第53-54页
        4.3.3 体外释药研究第54-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5章 DOX-GNRs@mSiO_2-HA-RGD的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及体外靶向性试验第58-70页
    5.1 前言第58页
    5.2 实验用材料及仪器第58-59页
        5.2.1 实验用材料第58-59页
        5.2.2 实验用仪器第59页
    5.3 实验方法第59-62页
        5.3.1 细胞传代培养及冻存第59-60页
            5.3.1.1 SKOV-3细胞传代培养及冻存第59-60页
            5.3.1.2 HOSEpic细胞传代培养及冻存第60页
        5.3.2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60-61页
        5.3.3 体外靶向实验第61-62页
        5.3.4 受体竞争抑制实验第62页
    5.4 统计方法第62页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2-68页
        5.5.1 SKOV-3细胞和HOSEpiC细胞培养第62-63页
        5.5.2 体外细胞毒性第63-64页
        5.5.3 体外细胞摄取第64-68页
    5.6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3页
    6.1 结论第70-72页
    6.2 展望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1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第81-82页
附录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中外死刑的历史发展为视角论我国死刑制度改革的路径
下一篇:上海市文联内部治理改革研究--以协同理论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