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6页 |
1.3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2 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2章 社会转型期与大学生纪律精神培育的内涵 | 第20-32页 |
2.1 社会转型期 | 第20-24页 |
2.1.1 社会转型背景简介 | 第20-23页 |
2.1.2 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特征 | 第23-24页 |
2.2 纪律精神培育 | 第24-29页 |
2.2.1 纪律的内涵 | 第25-26页 |
2.2.2 纪律精神的内涵及特性 | 第26-28页 |
2.2.3 纪律精神培育与纪律教育、规训的辨析 | 第28-29页 |
2.3 社会转型期培育大学生纪律精神的必要性 | 第29-32页 |
2.3.1 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9-30页 |
2.3.2 组织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30页 |
2.3.3 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30-32页 |
第3章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纪律精神培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32-41页 |
3.1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纪律精神整体状况良好 | 第32-34页 |
3.1.1 纪律认知较为明确 | 第32-33页 |
3.1.2 纪律意识较为清晰 | 第33-34页 |
3.1.3 纪律行为落实状况良好 | 第34页 |
3.2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纪律精神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3.2.1 纪律认知与纪律行为存在脱节 | 第35页 |
3.2.2 纪律认知上升为纪律意识存在困难 | 第35-36页 |
3.2.3 纪律行为的选择上缺乏主动性 | 第36页 |
3.3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缺乏纪律精神的原因 | 第36-41页 |
3.3.1 家庭教育重情感轻规则 | 第37页 |
3.3.2 学校教育重知识轻德育 | 第37-38页 |
3.3.3 社会负面现象潜移默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4 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 第39-41页 |
第4章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纪律精神培育机制 | 第41-58页 |
4.1 更新纪律精神培育理念 | 第41-42页 |
4.1.1 正确认识纪律精神与自由的关系 | 第41-42页 |
4.1.2 正确认识纪律精神与成才的关系 | 第42页 |
4.2 坚守纪律精神培育原则 | 第42-46页 |
4.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3-44页 |
4.2.2 启发性的原则 | 第44页 |
4.2.3 发展性的原则 | 第44-46页 |
4.3 发挥多主体协同作用 | 第46-53页 |
4.3.1 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主体的主导作用 | 第46-49页 |
4.3.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第49-52页 |
4.3.3 充分发挥网络、报纸等载体的宣传教育作用 | 第52-53页 |
4.4 整合纪律精神培育资源 | 第53-58页 |
4.4.1 明确纪律精神培育内容 | 第53-54页 |
4.4.2 创新纪律精神培育方法 | 第54-55页 |
4.4.3 加强纪律精神培育过程管理 | 第55-56页 |
4.4.4 完善纪律精神培育效果评价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