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课题研究来源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人体损伤机理与损伤评价标准 | 第12-14页 |
1.3.1 头部损伤机理与损伤评价标准 | 第12-14页 |
1.3.2 下肢损伤机理与损伤评价标准 | 第14页 |
1.4 交通事故仿真理论 | 第14-18页 |
1.4.1 多刚体仿真分析理论 | 第15-16页 |
1.4.2 有限元仿真分析理论 | 第16-18页 |
1.5 有限元仿真软件介绍 | 第18-20页 |
1.5.1 LS-DYNA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18页 |
1.5.2 HyperWorks系列软件介绍 | 第18-20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第二章 电动自行车—汽车交通事故深入调查及逻辑回归分析 | 第24-36页 |
2.1 国内外事故调查现状 | 第24-26页 |
2.2 CIDAS项目交通事故数据采集 | 第26-28页 |
2.2.1 事故现场调查 | 第26-27页 |
2.2.2 人员伤害调查 | 第27-28页 |
2.2.3 车辆损毁调查 | 第28页 |
2.3 两轮车事故统计分析 | 第28-33页 |
2.3.1 车辆损毁统计分析 | 第28-30页 |
2.3.2 人员伤害统计分析 | 第30-32页 |
2.3.3 碰撞速度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2.3.4 交通事故数据总结 | 第33页 |
2.4 基于交通事故数据库死亡逻辑回归分析 | 第33-35页 |
2.4.1 骑车人死亡逻辑回归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2.4.2 骑车人死亡逻辑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典型交通事故中人员伤害研究分析 | 第36-60页 |
3.1 典型交通事故模型搭建 | 第36-39页 |
3.1.1 整车模型介绍 | 第36-37页 |
3.1.2 电动自行车模型介绍 | 第37页 |
3.1.3 THUMS4.0假人介绍 | 第37-38页 |
3.1.4 驾驶员姿势姿势调节 | 第38页 |
3.1.5 骑车人姿势调节 | 第38-39页 |
3.2 典型交通事故车内乘员伤害研究 | 第39-42页 |
3.2.1 驾驶员运动学响应研究 | 第40-41页 |
3.2.2 轿车结构脉冲响应分析 | 第41-42页 |
3.2.3 车内乘员伤害小结 | 第42页 |
3.3 典型交通事故骑自行车人伤害研究 | 第42-55页 |
3.3.1 骑车人运动学响应研究分析 | 第43-50页 |
3.3.2 骑车人损伤机理研究分析 | 第50-55页 |
3.3.3 骑车人伤害小结 | 第55页 |
3.4 典型交通事故骑车人伤害模拟再现 | 第55-58页 |
3.4.1 典型交通事故信息 | 第55-56页 |
3.4.2 典型交通模型搭建 | 第56-57页 |
3.4.3 典型交通事故骑车人伤害分析 | 第57-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电动自行车与汽车碰撞事故中气囊作用研究 | 第60-74页 |
4.1 汽车安全气囊作用概述 | 第60-61页 |
4.1.1 气囊触发系统 | 第61页 |
4.1.2 汽车标定流程 | 第61页 |
4.2 乘员安全气囊误作用分析 | 第61-67页 |
4.2.0 典型交通事故中车辆过载脉冲分析 | 第62-63页 |
4.2.1 车身碰撞响应分析 | 第63页 |
4.2.2 相关ACU标定试验 | 第63-64页 |
4.2.3 交通事故一(正前方)模拟分析 | 第64-65页 |
4.2.4 交通事故二(斜前方)模拟分析 | 第65-66页 |
4.2.5 乘员安全气囊误作用小结 | 第66-67页 |
4.3 行人安全气囊作用分析 | 第67-71页 |
4.3.1 V40车型行人安全气囊原理 | 第67-68页 |
4.3.2 行人、骑车人典型交通事故建立 | 第68页 |
4.3.3 车辆结构脉冲响应分析 | 第68-71页 |
4.3.4 行人安全气囊作用小结 | 第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8页 |
5.1 总结 | 第74-76页 |
5.2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