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1.4.1 财务困境理论 | 第14-15页 |
1.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5页 |
1.4.3 债券违约理论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第16-17页 |
2 我国企业债券违约现状及特征分析 | 第17-25页 |
2.1 中国企业债券违约现状 | 第17-19页 |
2.1.1 违约债券品种的行业分布情况 | 第17-18页 |
2.1.2 债券违约规模按流通市场分类 | 第18页 |
2.1.3 我国企业债券违约种类 | 第18-19页 |
2.2 违约企业特征分析 | 第19-25页 |
2.2.1 评级滞后、评级虚高 | 第19-22页 |
2.2.2 经营上长期亏损 | 第22-23页 |
2.2.3 违约公司普遍资不抵债 | 第23-25页 |
3 富贵鸟集团债券违约案例介绍 | 第25-32页 |
3.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第25-28页 |
3.1.1 企业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3.1.2 企业股权结构 | 第26-27页 |
3.1.3 经营状况 | 第27-28页 |
3.2 富贵鸟集团债券违约事件历程 | 第28-31页 |
3.2.1 公司债发行情况介绍 | 第28-29页 |
3.2.2 公司债券信用评级下调 | 第29-30页 |
3.2.3 公司无法按期兑付债务终违约 | 第30-31页 |
3.3 债券违约产生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1 对债权人的影响 | 第31页 |
3.3.2 对企业的影响 | 第31页 |
3.3.3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第31-32页 |
4 富贵鸟集团债券违约成因分析 | 第32-47页 |
4.1 富贵鸟集团财务状况恶化 | 第32-37页 |
4.1.1 盈利能力变差 | 第32-33页 |
4.1.2 营运能力变差 | 第33-35页 |
4.1.3 偿债能力下降 | 第35-37页 |
4.2 富贵鸟集团债券违约内部因素分析 | 第37-43页 |
4.2.1 公司经营发展策略出现失误 | 第37-39页 |
4.2.2 债券发行方案不合理 | 第39-40页 |
4.2.3 内控机构形同虚设 | 第40页 |
4.2.4 违规担保过多,流动资金多数受限 | 第40-42页 |
4.2.5 公司管理层缺乏转型经验,存在“内斗”隐患 | 第42-43页 |
4.3 富贵鸟集团债券违约的外部因素分析 | 第43-47页 |
4.3.1 鞋履行业发展前景低迷,同行业竞争压力大 | 第43-44页 |
4.3.2 产业政策影响 | 第44-45页 |
4.3.3 信用评级机制不健全 | 第45页 |
4.3.4 审计机构失职,部分审计程序缺失 | 第45-47页 |
5 富贵鸟集团债券违约带来的启示 | 第47-53页 |
5.1 给债券发行主体带来的启示 | 第47-50页 |
5.1.1 科学制定债券发行方案 | 第47页 |
5.1.2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风险 | 第47-48页 |
5.1.3 依据政策和市场制定发展战略 | 第48页 |
5.1.4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 第48-49页 |
5.1.5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 第49页 |
5.1.6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严禁违规操作 | 第49-50页 |
5.2 给监管机构带来的启示 | 第50页 |
5.3 给投资者带来的启示 | 第50-51页 |
5.4 给评级、审计等中介机构的启示 | 第51-53页 |
5.4.1 严格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规范审计程序,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 第51页 |
5.4.2 加强信用评级规范体系建设 | 第51-53页 |
6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