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生鲜食品店可达性对家庭食物保障程度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 第23-35页 |
2.1 研究综述 | 第23-32页 |
2.1.1 食品可达性研究 | 第23-25页 |
2.1.2 食物保障研究 | 第25-32页 |
2.1.3 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32页 |
2.2 概念界定 | 第32-35页 |
2.2.1 生鲜食品店 | 第32-33页 |
2.2.2 家庭(住户)食物保障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获取 | 第35-41页 |
3.1 南京市自然及社会概况 | 第35-36页 |
3.2 研究数据获取 | 第36-41页 |
3.2.1 家庭食物保障调查 | 第36-39页 |
3.2.2 网络地图数据获取 | 第39-40页 |
3.2.3 南京统计数据获取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南京市生鲜食品店可达性 | 第41-59页 |
4.1 南京市生鲜食品店可达性测度方法 | 第41-42页 |
4.2 基于比例法的生鲜食品店可达性测度 | 第42-49页 |
4.3 基于时间成本的生鲜食品店可达性测度 | 第49-55页 |
4.3.1 菜场可达性测度结果 | 第49-51页 |
4.3.2 超市可达性测度结果 | 第51-53页 |
4.3.3 生鲜小店可达性测度结果 | 第53-55页 |
4.4 基于机会累计的生鲜食品店可达性测度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五章 南京市家庭食物保障程度 | 第59-77页 |
5.1 南京市家庭食物保障程度评价方法 | 第59-61页 |
5.2 南京市家庭食物保障程度评价体系 | 第61-64页 |
5.2.1 南京市家庭食物数量保障评价 | 第61-62页 |
5.2.2 南京市家庭食物营养保障评价 | 第62-63页 |
5.2.3 南京市家庭食物安全保障评价 | 第63-64页 |
5.3 南京市家庭食物保障程度评价结果 | 第64-75页 |
5.3.1 南京市家庭食物保障指标分析 | 第64-68页 |
5.3.2 南京市家庭食物保障程度分析 | 第68-72页 |
5.3.3 南京市家庭食物保障空间分析 | 第72-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生鲜食品店可达性对家庭食物保障程度的影响 | 第77-93页 |
6.1 理论框架 | 第77-78页 |
6.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 第78-81页 |
6.2.1 模型设定 | 第78页 |
6.2.2 变量选择 | 第78-81页 |
6.3 模型估计结果 | 第81-88页 |
6.3.1 家庭食物数量保障回归结果 | 第81-83页 |
6.3.2 家庭食物营养保障回归结果 | 第83-85页 |
6.3.3 家庭食物安全保障回归结果 | 第85-87页 |
6.3.4 家庭食物综合保障回归结果 | 第87-88页 |
6.4 分析与讨论 | 第88-92页 |
6.4.1 “菜篮子”工作实施的影响 | 第88-89页 |
6.4.2 生鲜小店的补偿作用 | 第89-90页 |
6.4.3 家庭食物消费行为 | 第90-91页 |
6.4.4 家庭基本属性特征 | 第91-9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3-94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