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基于公众感知的在线政民互动效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8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2 问题的提出第15-17页
        1.1.3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2 文献综述第18-24页
        1.2.1 网络参与价值及动因第18-19页
        1.2.2 电子政务演化及评估第19-20页
        1.2.3 政民互动模式与政府回应第20-22页
        1.2.4 网络参与效能及其评估第22-23页
        1.2.5 总结与评价第23-24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4-28页
        1.3.1 研究思路第24-25页
        1.3.2 研究方法第25-27页
        1.3.3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第28-47页
    2.1 核心概念第28-33页
        2.1.1 公众感知第28-29页
        2.1.2 网络参与第29-30页
        2.1.3 政民互动第30-32页
        2.1.4 互动效能第32-33页
    2.2 相关理论第33-43页
        2.2.1 公民参与理论第33-35页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35-37页
        2.2.3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第37-39页
        2.2.4 电子民主理论第39-43页
    2.3 分析框架第43-47页
        2.3.1 政民互动的行为基础第43-44页
        2.3.2 互动过程与互动效能第44-45页
        2.3.3 互动效能的内在结构第45-47页
第三章 公众感知的在线政民互动效能形成机理第47-74页
    3.1 研究设计第47-52页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第47-49页
        3.1.2 样本与资料来源第49-51页
        3.1.3 编码分析步骤第51-52页
        3.1.4 信度与效度第52页
    3.2 政民互动的公众参与动因第52-60页
        3.2.1 编码分析第53-56页
        3.2.2 理论阐释第56-60页
    3.3 政民互动的公众网络表达第60-66页
        3.3.1 编码分析第61-63页
        3.3.2 理论阐释第63-66页
    3.4 互动效能的形成机理模型第66-73页
        3.4.1 编码分析第67-70页
        3.4.2 形成机理模型构建第70-71页
        3.4.3 形成机理理论阐释第71-73页
    3.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四章 公众感知的在线政民互动效能实证分析第74-90页
    4.1 研究逻辑第74-76页
    4.2 研究假设第76-78页
        4.2.1 公众网络参与与感知满意间的关系第76-77页
        4.2.2 公众网络参与与感知绩效改进间的关系第77-78页
        4.2.3 公众感知绩效改进与感知满意间的关系第78页
    4.3 数据方法第78-82页
        4.3.1 数据采集第78-79页
        4.3.2 变量测量第79-81页
        4.3.3 分析方法第81-82页
    4.4 结果分析第82-84页
        4.4.1 统计描述第82页
        4.4.2 变量检验第82-83页
        4.4.3 结构模型第83-84页
    4.5 结论阐释第84-88页
        4.5.1 公众网络参与对感知满意的影响机理第85-86页
        4.5.2 公众网络参与对感知绩效改进的影响机理第86-87页
        4.5.3 公众感知绩效改进对感知满意的影响机理第87-88页
    4.6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 在线政民互动效能的案例研究第90-139页
    5.1 研究假设与设计第90-98页
        5.1.1 研究假设第90-92页
        5.1.2 研究设计第92-98页
    5.2 基于数据挖掘的互动效能分析——以泸州网络问政为例第98-122页
        5.2.1 观察维度的界定及测量第98-101页
        5.2.2 政民互动行为的总体刻画第101-107页
        5.2.3 公众评价行为分析第107-111页
        5.2.4 公众感知满意分析第111-115页
        5.2.5 公众感知满意分析模型第115-118页
        5.2.6 管理启示第118-122页
    5.3 面向互动效能实现的行政改进——以成都网络理政为例第122-137页
        5.3.1 公众感知满意与诉求解决第122-123页
        5.3.2 公众感知话题领域的识别第123-126页
        5.3.3 政民互动的政策分析过程第126-130页
        5.3.4 基于协调会商的创议生成第130-133页
        5.3.5 政府行政改进模式第133-135页
        5.3.6 管理启示第135-137页
    5.4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六章 在线政民互动效能的提升路径第139-147页
    6.1 在线政民互动的发展方向第139-142页
        6.1.1 政府组织的行政努力第139-140页
        6.1.2 公众的网络参与体验第140-141页
        6.1.3 政民商谈的互动模式第141-142页
    6.2 在线政民互动的平台环境第142-144页
        6.2.1 高效的信息处理第142-143页
        6.2.2 完善的制度保障第143页
        6.2.3 健全的监督体系第143-144页
    6.3 在线政民互动的组织与流程第144-147页
        6.3.1 政府组织跨部门合作第144-145页
        6.3.2 业务处理流程优化第145-14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47-155页
    7.1 研究结论与贡献第147-153页
        7.1.1 研究结论第147-151页
        7.1.2 研究贡献第151-153页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53-155页
        7.2.1 研究不足第153-154页
        7.2.2 研究展望第154-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70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70-171页
致谢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研究
下一篇:蛋白酶体抑制剂索拉菲尼联合高三尖杉酯碱对MV4-11白血病细胞株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