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16-43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20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20-21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21-37页 |
四、研究思路、框架、内容与方法 | 第37-41页 |
五、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41-43页 |
第一章 科技观核心概念及科技价值评价 | 第43-62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析 | 第43-54页 |
一、科学与技术 | 第43-53页 |
二、科学技术观 | 第53页 |
三、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 第53-54页 |
第二节 科技的价值及功能评价 | 第54-61页 |
一、科技发展与应用的正面效应 | 第54-58页 |
二、科技发展与应用的负面影响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发展演进历程 | 第62-8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的历史背景 | 第62-64页 |
一、科学的发展与启蒙思想的出现 | 第62-63页 |
二、技术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 | 第63页 |
三、科技进步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地位的确立 | 第63-64页 |
第二节 马恩科技观发展演进阶段 | 第64-70页 |
一、马恩科技观的形成阶段 | 第64-65页 |
二、马恩科技观的丰富阶段 | 第65-66页 |
三、马恩科技观的拓展阶段 | 第66-68页 |
四、马恩科技观发展中体现的鲜明理论品格 | 第68-70页 |
第三节 列宁对马恩科技观的发展 | 第70-79页 |
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科技实践 | 第70-73页 |
二、列宁对马恩科技观的发展 | 第73-79页 |
第四节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贡献 | 第79-85页 |
一、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与教训 | 第79-82页 |
二、斯大林科技观的特点、贡献与反思 | 第82-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发展演进文本摘析 | 第87-122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科技观发展演进的主要文本摘析 | 第87-99页 |
一、马克思科技观形成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 第87-92页 |
二、马克思科技观丰富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 第92-96页 |
三、马克思科技观拓展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 第96-99页 |
第二节 恩格斯科技观发展演进的主要文本摘析 | 第99-107页 |
一、恩格斯科技观形成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 第100-102页 |
二、恩格斯科技观丰富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 第102-105页 |
三、恩格斯科技观拓展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 第105-107页 |
第三节 列宁科技观的主要文本摘析 | 第107-115页 |
一、列宁科技观形成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 第107-110页 |
二、列宁科技观丰富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 第110-115页 |
第四节 斯大林科技观的主要文本摘析 | 第115-119页 |
一、斯大林科技观形成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 第115-117页 |
二、斯大林科技观丰富期的主要文本摘析 | 第117-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2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的内容与系统理解 | 第122-145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的基本内容 | 第122-131页 |
一、科技本质论 | 第122-123页 |
二、科技功能论 | 第123-125页 |
三、科技主体论 | 第125-126页 |
四、科技依托论 | 第126页 |
五、科技异化论 | 第126-127页 |
六、科技人本论 | 第127-128页 |
七、科技机制论 | 第128-130页 |
八、科技趋势论 | 第130-131页 |
第二节 系统论视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科技观 | 第131-140页 |
一、系统论基本原则的启迪 | 第131-133页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的系统理解 | 第133-140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的思想贡献与启迪 | 第140-143页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的思想贡献 | 第140-142页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技术观的思想启迪 | 第142-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五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演进 | 第145-169页 |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产生背景与演进阶段 | 第145-151页 |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流派 | 第145-149页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演进阶段 | 第149-151页 |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文本摘析 | 第151-163页 |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萌芽期重要文本摘析 | 第151-153页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期重要文本摘析 | 第153-157页 |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纵深期重要文本摘析 | 第157-163页 |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评述 | 第163-168页 |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贡献与局限 | 第163-166页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逻辑关系 | 第166-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69页 |
第六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其发展演进 | 第169-242页 |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科技事业发展历程考察 | 第169-187页 |
一、我国科技活动的发展状况 | 第169-179页 |
二、我国科技政策的发展演进 | 第179-185页 |
三、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经验 | 第185-187页 |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 | 第187-199页 |
一、毛泽东科技观:向科学进军 | 第187-191页 |
二、邓小平科技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第191-194页 |
三、江泽民科技观:科教兴国 | 第194-195页 |
四、胡锦涛科技观:创新型国家 | 第195-197页 |
五、习近平科技观:创新发展理念与创新驱动 | 第197-199页 |
第三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的新拓展 | 第199-227页 |
一、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的背景与地位 | 第200-213页 |
二、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的系统特征与内涵 | 第213-222页 |
三、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的实践要求 | 第222-227页 |
第四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辩证分析 | 第227-240页 |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第227-230页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的整体性与目标性相统一 | 第230-237页 |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的战略性与阶段性相统一 | 第237-240页 |
本章小结 | 第240-242页 |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规律与特征的总体分析…… | 第242-263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规律性体现 | 第242-248页 |
一、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与物质生产发展要求相统一 | 第242-244页 |
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 | 第244-246页 |
三、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与实践发展相统一 | 第246-247页 |
四、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与人的解放理论相统一 | 第247-248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总特征分析 | 第248-261页 |
一、认识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轴心 | 第249-250页 |
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贯穿红线 | 第250-251页 |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思想路线 | 第251-253页 |
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理论品格 | 第253-255页 |
五、海纳百川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开放视野 | 第255-256页 |
六、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永恒追求 | 第256-258页 |
七、应对挑战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精神特质 | 第258-260页 |
八、承前启后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演进的活力所在 | 第260-261页 |
本章小结 | 第261-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27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76-277页 |
致谢 | 第277-2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