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K银行南京分行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第12-14页
    1.3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页
    1.5 应用价值与不足第15-16页
第二章 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相关理论基础第16-24页
    2.1 小微企业的内涵第16-18页
        2.1.1 小微企业的含义及划分标准第16-17页
        2.1.2 小微企业的特点第17-18页
    2.2 小微金融的内涵第18页
        2.2.1 小微金融的含义第18页
        2.2.2 小微金融的服务机构第18页
        2.2.3 小微金融的优势第18页
    2.3 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内涵第18-20页
        2.3.1 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含义第18-20页
        2.3.2 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特点第20页
    2.4 信用风险评级的含义第20页
    2.5 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相关理论第20-22页
        2.5.1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0-21页
        2.5.2 信贷配给理论第21-22页
    2.6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22-23页
        2.6.1 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的概念第22页
        2.6.2 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22-23页
    2.7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的方法选择第24-27页
    3.1 要素分析法第24-25页
    3.2 判别分析法第25页
    3.3 综合评价法第25-26页
    3.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四章 K银行南京分行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的现状及问题第27-36页
    4.1 K银行概况第27-28页
    4.2 K银行南京分行小微企业信贷发展状况第28-29页
    4.3 K银行南京分行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体系介绍第29-33页
        4.3.1 评级指标及其权重的设置第30-31页
        4.3.2 评分标准及等级的设置第31-33页
        4.3.3 评级方法的采用第33页
    4.4 K银行南京分行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缺陷第33-35页
        4.4.1 区域性缺陷和行业性缺陷第33-34页
        4.4.2 小微企业管理缺陷第34页
        4.4.3 评级指标设置的缺陷第34页
        4.4.4 指标权重设置的缺陷第34-35页
        4.4.5 评级等级设置的缺陷第35页
    4.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五章 K银行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重构第36-50页
    5.1 K银行南京分行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设计原则与思路第36-37页
        5.1.1 K银行南京分行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体系设计的原则第36页
        5.1.2 K银行南京分行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体系设计的一般思路第36-37页
    5.2 K银行南京分行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第37页
    5.3 K银行南京分行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体系构建的评级指标选择第37-41页
        5.3.1 除原有评级指标外影响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的新增指标第37-39页
        5.3.2 相关性分析第39页
        5.3.3 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第39-41页
    5.4 层次分析法在信用风险评级指标权重设置中的运用第41-49页
        5.4.1 层次分析法简介第41-42页
        5.4.2 各评级指标的权重第42-49页
    5.5 评级等级的构建第49页
    5.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六章 K银行南京分行小微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实施第50-56页
    6.1 A企业的有关资料第50-52页
    6.2 K银行南京分行原有评级体系的分析结果第52-53页
    6.3 K银行新评级体系的分析结果第53-55页
    6.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56-57页
    7.1 结论第56页
    7.2 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致谢第60-61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建设银行TZ分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下一篇:工商银行长宁支行个人征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