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6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路线 | 第17-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路线 | 第18-19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第21-33页 |
2.1 相关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2.1.1 平震结合 | 第21-22页 |
2.1.2 应急避难设施 | 第22页 |
2.1.3 应急避难场所 | 第22页 |
2.2 应急避难产品相关概述 | 第22-28页 |
2.2.1 应急避难产品的产生及必要性 | 第22-23页 |
2.2.2 应急避难产品发展现状 | 第23页 |
2.2.3 各国应急产品设计案例 | 第23-28页 |
2.3 世界主要国家校园应急避难产品的设计及应用 | 第28-33页 |
2.3.1 日本中小学灾害及相关应急产品设计现状 | 第28-30页 |
2.3.2 西方国家校园应急避难及产品设计现状 | 第30-31页 |
2.3.3 校园应急避难产品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 校园受灾群体应急需求分析 | 第33-49页 |
3.1 校园受灾群体应急需求结构分析 | 第33-36页 |
3.2 基于需求的功能定位 | 第36-38页 |
3.2.1 校园应急避难产品的功能 | 第37页 |
3.2.2 校园应急避难产品的设计特点 | 第37-38页 |
3.3 基于TRIZ理论的校园资源分析 | 第38-45页 |
3.3.1 TRIZ理论及其基本概念 | 第38-39页 |
3.3.2 资源的概念及需找资源的方法 | 第39-40页 |
3.3.3 校园避难空间区域分析 | 第40-42页 |
3.3.4 校园公共空间可利用资源分析 | 第42-45页 |
3.4 校园公共空间与应急避难设施(产品)资源分析与匹配 | 第45-46页 |
3.5 资源与功能映射下的设施设计理念及方法 | 第46页 |
3.6 应急避难产品系统初步方向 | 第46-49页 |
4 基于TRIZ理论的校园应急避难设施(产品)设计 | 第49-65页 |
4.1 基于TRIZ理论的应急避难产品系统分析 | 第49-53页 |
4.1.1 主要系统工程矛盾 | 第49页 |
4.1.2 TRIZ理论下的系统分析 | 第49-50页 |
4.1.3 平震结合理念下SAFC模型分析 | 第50-51页 |
4.1.4 SAFC模型下具体矛盾的分析 | 第51-53页 |
4.2 基于TRIZ理论的应急避难产品系统技术、物理矛盾的解决 | 第53-54页 |
4.3 动态性原理下折叠结构在应急避难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 第54-62页 |
4.3.1 动态性原理 | 第54-61页 |
4.3.2 动态性原理在应急避难产品设计上的运用方式 | 第61页 |
4.3.3 动态性原理下应急避难产品设计方法 | 第61-62页 |
4.4 动态性原理下的校园应急避难产品设计原则 | 第62-63页 |
4.5 动态性原理下的校园应急避难产品在校园防灾中的作用 | 第63-65页 |
4.5.1 防灾时对校园空间资源的利用性 | 第63页 |
4.5.2 防灾时的时效性 | 第63-64页 |
4.5.3 防灾时的功能性 | 第64-65页 |
5 平震结合下的教室安全规划及设施(产品)设计案例 | 第65-75页 |
5.1 应急避难空间布局分析 | 第65-68页 |
5.1.1 普通教室空间灾时状态分析 | 第65-67页 |
5.1.2 教室空间内的应急逃生资源配置及规划 | 第67-68页 |
5.2 动态性原理下针对应急避难空间(教室)的应急避难产品设计 | 第68-73页 |
5.2.1 具有应急包功能的学生座椅设计 | 第68-69页 |
5.2.2 具有担架功能的座椅设计 | 第69-73页 |
5.3 震时教室空间内应急避难产品的功能图 | 第73-7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创新点 | 第76页 |
6.3 展望与不足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成果 | 第83-85页 |
附录一 图表公式索引 | 第85-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