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海绵”理念下的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以罗田县匡河镇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海绵乡村”规划设计研究综述第12-18页
        1.2.1 国内第12-14页
            1.2.1.1 “海绵”理念第12-13页
            1.2.1.2 乡村规划第13页
            1.2.1.3 “海绵”理念与乡村规划第13-14页
        1.2.2 国外第14-18页
            1.2.2.1 与“海绵”理念相关的理念第14-17页
            1.2.2.2 乡村规划第17-18页
            1.2.2.3 “海绵”理念与乡村规划第18页
        1.2.3 小结第18页
    1.3 概念界定第18-19页
        1.3.1 “海绵”理念第18-19页
        1.3.2 乡村规划第19页
        1.3.3 “海绵乡村”第19页
    1.4 我国“海绵”理念下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水问题第19-21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1.5.1 研究目的第21页
        1.5.2 研究意义第21-22页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2-24页
        1.6.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6.2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6.2.1 文献综述法第23页
            1.6.2.2 实地考察法第23页
            1.6.2.3 实证研究法第23-24页
    1.7 研究框架第24-25页
2 “海绵”理念下的乡村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第25-59页
    2.1 “海绵乡村”相关理论研究第25-45页
        2.1.1 多尺度海绵体系第26-31页
            2.1.1.1 国土和区域尺度生态流域海绵系统第27页
            2.1.1.2 城镇海绵系统第27-28页
            2.1.1.3 社区和街区海绵系统第28-30页
            2.1.1.4 场地单体海绵第30-31页
        2.1.2 传统水适应性案例研究第31-39页
            2.1.2.1 传统水适应性聚落第31-36页
            2.1.2.2 传统水适应性农业第36-39页
        2.1.3 现代雨洪管理第39-42页
            2.1.3.1 低影响开发第39-41页
            2.1.3.2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第41-42页
        2.1.4 农田水利第42-44页
        2.1.5 生态修复第44-45页
    2.2 “海绵乡村”分类第45-51页
        2.2.1 研究步骤第45-47页
        2.2.2 径流总量管控型第47-48页
        2.2.3 径流污染管控型第48-49页
        2.2.4 雨污资源利用型第49-50页
        2.2.5 径流峰值管控型第50-51页
    2.3 “海绵乡村”构成要素第51-53页
        2.3.1 生态要素第51-52页
        2.3.2 生产要素第52-53页
        2.3.3 生活要素第53页
    2.4 “海绵乡村”特征第53-56页
        2.4.1 “海绵”多样化第54页
        2.4.2 水生态脆弱化第54-55页
        2.4.3 生态系统弹性大第55-56页
    2.5 “海绵乡村”体系构建第56-58页
        2.5.1 宏观层面——域“海绵系统”第57页
        2.5.2 中观层面——“海绵乡村”第57-58页
        2.5.3 微观层面——村庄内“海绵体”第58页
    2.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3 “海绵”理念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方法研究第59-87页
    3.1 宏观尺度——县域“海绵系统”第60-62页
        3.1.1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第60页
        3.1.2 保护水生态敏感区第60-61页
        3.1.3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第61页
        3.1.4 合理控制径流雨水第61页
        3.1.5 明确重点建设区域和低影响开发策略第61-62页
        3.1.6 完善管理保障机制第62页
    3.2 中观尺度——村庄“海绵系统”第62-79页
        3.2.1 道路与交通第62-66页
        3.2.2 场地与铺装第66-68页
        3.2.3 绿地系统第68-71页
        3.2.4 水域第71-74页
        3.2.5 建筑第74-77页
        3.2.6 排水防涝设施第77-79页
    3.3 微观尺度——村庄内“海绵体”第79-85页
        3.3.1 源头减排第80-82页
            3.3.1.1 降污措施第80-81页
            3.3.1.2 雨水收集池第81-82页
        3.3.2 中途传输第82-84页
            3.3.2.1 自然河道第82页
            3.3.2.2 植草沟第82-83页
            3.3.2.3 田间水渠第83-84页
        3.3.3 末端蓄用第84-85页
            3.3.3.1 多水塘系统第84页
            3.3.3.2 雨污处理设施第84-85页
    3.4 本章小结第85-87页
4 “海绵”理念下的乡村规划设计实践探索第87-115页
    4.1 罗田县匡河镇概况第87-92页
        4.1.1 区位条件第87-89页
        4.1.2 气象水文特征第89页
        4.1.3 土地利用现状第89-90页
        4.1.4 山水空间格局第90-92页
    4.2 “海绵乡村”发展阻碍第92-94页
        4.2.1 水土流失第92-93页
        4.2.2 水污染第93页
        4.2.3 水资源利用率低第93页
        4.2.4 给排水设施落后第93-94页
        4.2.5 防洪水利体系落后第94页
    4.3 罗田县匡河镇“海绵乡村”规划设计实践第94-113页
        4.3.1 宏观尺度——“海绵城镇”规划第94-96页
            4.3.1.1 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94-95页
            4.3.1.2 给排水设施规划第95-96页
            4.3.1.3 防涝水利规划第96页
        4.3.2 中观和微观尺度——“海绵村庄”规划第96-113页
            4.3.2.1 径流总量管控型——茶园村第96-102页
            4.3.2.2 径流污染管控型——安仁山村第102-106页
            4.3.2.3 雨污资源利用型——大龙寨村第106-109页
            4.3.2.4 径流峰值管控型——桔子场村第109-113页
    4.4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5 总结与展望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2页
图附录第122-126页
表附录第126-12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现代东南亚文化影响下的海南园林景观研究
下一篇:平震结合理念下校园应急避难产品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