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与缩略语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1.1 垃圾渗滤液 | 第16-17页 |
1.1.1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 | 第16页 |
1.1.2 垃圾渗滤液的组分 | 第16-17页 |
1.2 生物脱氮方法 | 第17-23页 |
1.2.1 传统生物脱氮 | 第17页 |
1.2.2 新型生物脱氮 | 第17-23页 |
1.2.2.1 厌氧氨氧化 | 第18页 |
1.2.2.2 短程硝化反硝化 | 第18-19页 |
1.2.2.3 异养硝化 | 第19-23页 |
1.2.2.3.1 已分离到的异养硝化菌 | 第19-20页 |
1.2.2.3.2 异养硝化菌的作用酶系 | 第20-21页 |
1.2.2.3.3 异养硝化菌的代谢途径 | 第21-22页 |
1.2.2.3.4 异养硝化菌的实际应用 | 第22-23页 |
1.3 COD_(Cr)降解菌 | 第23页 |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0页 |
第二章 异养硝化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30-51页 |
2.1 前言 | 第3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7页 |
2.2.1 菌源 | 第30页 |
2.2.2 培养基 | 第30-31页 |
2.2.3 主要药品 | 第31-32页 |
2.2.4 主要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32-34页 |
2.2.4.1 纳氏试剂 | 第32页 |
2.2.4.2 乙酰胺水解测定液 | 第32页 |
2.2.4.3 菌株总DNA提取的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2.2.4.4 PCR扩增所需试剂 | 第33页 |
2.2.4.5 PCR产物纯化所需试剂 | 第33-34页 |
2.2.4.6 阳性克隆验证所需试剂 | 第34页 |
2.2.5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2.2.5.1 高效异养硝化菌株的分离筛选 | 第34-35页 |
2.2.5.1.1 驯化、初筛 | 第34页 |
2.2.5.1.2 复筛 | 第34-35页 |
2.2.5.2 菌株的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 | 第35页 |
2.2.5.3 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5页 |
2.2.5.4 菌株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克隆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35-37页 |
2.2.5.4.1 菌株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 | 第35页 |
2.2.5.4.2 克隆测序 | 第35-37页 |
2.2.5.4.3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2.3.1 高效异养硝化菌的分离筛选结果 | 第37-40页 |
2.3.1.1 异养硝化菌的初筛结果 | 第37-39页 |
2.3.1.2 异养硝化菌的复筛结果 | 第39-40页 |
2.3.2 异养硝化菌的形态及生理生化实验结果 | 第40-42页 |
2.3.2.1 异养硝化菌的形态学观察 | 第40-41页 |
2.3.2.2 异养硝化菌的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2.3.3 异养硝化菌的16S rRNA基因分子鉴定 | 第42-49页 |
2.3.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2页 |
2.3.3.2 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 | 第42-43页 |
2.3.3.3 克隆及测序 | 第43-47页 |
2.3.3.3.1 蓝白斑筛选及质粒DNA的检测 | 第43-44页 |
2.3.3.3.2 质粒DNA的PCR验证及测序 | 第44-47页 |
2.3.3.4 系统发育分析 | 第47-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异养硝化菌及菌系的氨氮去除特性 | 第51-74页 |
3.1 前言 | 第5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5页 |
3.2.1 菌源 | 第51页 |
3.2.2 主要药品 | 第51-52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3.2.3.1 异养硝化菌及菌系的硝化功能验证 | 第52页 |
3.2.3.2 异养硝化菌株及菌系的氨氮去除特性研究 | 第52-54页 |
3.2.3.2.1 接种量对3个菌株及菌系去除氨氮效果的影响 | 第52页 |
3.2.3.2.2 碳源对3个菌株及菌系去除氨氮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3.2.3 有机氮源对3个菌株及菌系去除氨氮效果的影响 | 第53页 |
3.2.3.2.4 C/N比对3个菌株及菌系去除氨氮效果的影响 | 第53页 |
3.2.3.2.5 溶解氧对3个菌株及菌系去除氨氮效果的影响 | 第53页 |
3.2.3.2.6 起始pH值对3个菌株及菌系去除氨氮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3.2.3.2.7 温度对3个菌株及菌系去除氨氮效果的影响 | 第54页 |
3.2.4 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3.2.4.1 氮素指标的测定 | 第54-55页 |
3.2.4.1.1 氨氮的测定 | 第54页 |
3.2.4.1.2 硝酸盐氮的测定 | 第54页 |
3.2.4.1.3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 | 第54页 |
3.2.4.1.4 羟胺的测定[8] | 第54-5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5-72页 |
3.3.1 氮素水质指标标准曲线绘制 | 第55-56页 |
3.3.1.1 氨氮和硝酸盐氮的标准曲线 | 第55-56页 |
3.3.1.2 亚硝酸盐氮和羟胺的标准曲线 | 第56页 |
3.3.2 异养硝化菌及菌系的硝化功能验证分析 | 第56-58页 |
3.3.2.1 菌株XS16的硝化功能验证 | 第56-57页 |
3.3.2.2 菌株XS68的硝化功能验证 | 第57页 |
3.3.2.3 菌株XS76的硝化功能验证 | 第57页 |
3.3.2.4 菌系的硝化功能验证 | 第57-58页 |
3.3.3 异养硝化菌株及菌系的氨氮去除特性分析 | 第58-72页 |
3.3.3.1 接种量对3个异养硝化菌及菌系的氨氮去除特性影响 | 第58-59页 |
3.3.3.2 碳源对3个异养硝化菌株及菌系的氨氮去除特性影响 | 第59-63页 |
3.3.3.2.1 菌株及菌系的碳源利用结果 | 第60页 |
3.3.3.2.2 碳源对菌株XS16和XS68的氨氮去除影响 | 第60-61页 |
3.3.3.2.3 碳源对菌株XS76的氨氮去除影响 | 第61-62页 |
3.3.3.2.4 碳源对菌系的氨氮去除影响 | 第62-63页 |
3.3.3.3 有机氮源对3个异养硝化菌株及菌系的氨氮去除特性影响 | 第63-65页 |
3.3.3.3.1 有机氮源对菌株XS16和XS68的氨氮去除影响 | 第64页 |
3.3.3.3.2 有机氮源对菌株XS76的氨氮去除影响 | 第64-65页 |
3.3.3.3.3 有机氮源对菌系的氨氮去除影响 | 第65页 |
3.3.3.4 C/N比对3个异养硝化菌株及菌系的氨氮去除特性影响 | 第65-67页 |
3.3.3.4.1 C/N比对菌株XS16和XS68的氨氮去除影响 | 第65-66页 |
3.3.3.4.2 C/N比对菌株XS76的氨氮去除影响 | 第66-67页 |
3.3.3.4.3 C/N比对菌系的氨氮去除影响 | 第67页 |
3.3.3.5 溶解氧对3个异养硝化菌株及菌系的氨氮去除特性影响 | 第67-69页 |
3.3.3.6 起始pH对3个异养硝化菌株及菌系的氨氮去除特性影响 | 第69-70页 |
3.3.3.7 温度对3个异养硝化菌株及菌系的氨氮去除特性影响 | 第70-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第四章 COD_(Cr)降解菌的筛选 | 第74-98页 |
4.1 前言 | 第7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4-84页 |
4.2.1 菌源 | 第74-75页 |
4.2.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第75-77页 |
4.2.2.1 主要培养基 | 第75页 |
4.2.2.2 主要试剂配制 | 第75-77页 |
4.2.3 实验仪器 | 第77页 |
4.2.4 COD_(Cr)降解菌的筛选 | 第77-78页 |
4.2.4.1 腐殖酸钠降解菌的筛选 | 第77-78页 |
4.2.4.2 大分子有机物降解菌的筛选 | 第78页 |
4.2.4.3 多环芳烃及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降解菌的筛选 | 第78页 |
4.2.5 拮抗作用 | 第78页 |
4.2.6 分析方法 | 第78-84页 |
4.2.6.1 COD_(Cr)的测定 | 第78-79页 |
4.2.6.2 粗酶液的制备 | 第79页 |
4.2.6.3 淀粉酶活的测定 | 第79-80页 |
4.2.6.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79页 |
4.2.6.3.2 淀粉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79页 |
4.2.6.3.3 淀粉酶活力单位定义 | 第79-80页 |
4.2.6.4 蛋白酶活力测定 | 第80页 |
4.2.6.4.1 酪氨酸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80页 |
4.2.6.4.2 蛋白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80页 |
4.2.6.4.3 蛋白酶活力单位定义 | 第80页 |
4.2.6.5 脂肪酶活力测定 | 第80-81页 |
4.2.6.5.1 脂肪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80-81页 |
4.2.6.5.2 脂肪酶活力单位定义 | 第81页 |
4.2.6.6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81-82页 |
4.2.6.6.1 滤纸酶活力测定 | 第81-82页 |
4.2.6.6.1.1 滤纸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81页 |
4.2.6.6.1.2 滤纸酶活力单位定义 | 第81-82页 |
4.2.6.6.2 CMCNa酶活力测定 | 第82页 |
4.2.6.6.2.1 CMCNa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82页 |
4.2.6.6.2.2 CMCNa酶活力单位定义 | 第82页 |
4.2.6.7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测定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 第82页 |
4.2.6.8 多环芳烃及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82-84页 |
4.2.6.8.1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的标准曲线 | 第82-83页 |
4.2.6.8.2 蔥的标准曲线 | 第83页 |
4.2.6.8.3 芘的标准曲线 | 第83页 |
4.3.6.8.4 菲的标准曲线 | 第83-8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84-96页 |
4.3.1 酶活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84-85页 |
4.3.1.1 葡萄糖和酪氨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84-85页 |
4.3.2 PAHs和DEP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85-86页 |
4.3.2.1 蒽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85页 |
4.3.2.2 芘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85-86页 |
4.3.2.3 菲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86页 |
4.3.2.4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标准曲线绘制 | 第86页 |
4.3.3 腐殖酸钠降解菌的筛选结果 | 第86-88页 |
4.3.4 大分子有机物降解菌的筛选结果 | 第88-91页 |
4.3.5 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降解菌的筛选结果 | 第91-92页 |
4.3.6 拮抗作用 | 第92-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8页 |
第五章 两类功能菌在垃圾渗滤液的应用研究 | 第98-111页 |
5.1 前言 | 第9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0页 |
5.2.1 菌源及垃圾渗滤液来源 | 第98-99页 |
5.2.1.1 菌源 | 第98-99页 |
5.2.1.2 垃圾渗滤液来源 | 第99页 |
5.2.2 种子培养基 | 第99页 |
5.2.2.1 异养硝化菌系活化培养基 | 第99页 |
5.2.2.2 COD_(Cr)降解菌活化培养基 | 第99页 |
5.2.3 不同浓度的垃圾渗滤液 | 第99-100页 |
5.2.3.1 不同浓度的垃圾渗滤液配制 | 第99页 |
5.2.3.2 功能微生物处理不同浓度的垃圾渗滤液 | 第99-100页 |
5.2.4 水质测定 | 第100页 |
5.2.4.1 氨氮的测定 | 第100页 |
5.2.4.2 COD_(Cr)的测定 | 第100页 |
5.2.4.3 总氮(TN)的测定 | 第10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9页 |
5.3.1 总氮测定标准曲线 | 第100-101页 |
5.3.2 功能菌处理不同浓度垃圾渗滤液的结果分析 | 第101-109页 |
5.3.2.1 功能菌处理10%浓度垃圾渗滤液的结果分析 | 第101-103页 |
5.3.2.2 功能菌处理20%浓度垃圾渗滤液的结果分析 | 第103-104页 |
5.3.2.3 功能菌处理40%浓度垃圾渗滤液的结果分析 | 第104-105页 |
5.3.2.4 功能菌处理60%浓度垃圾渗滤液的结果分析 | 第105-106页 |
5.3.2.5 功能菌处理80%浓度垃圾渗滤液的结果分析 | 第106-107页 |
5.3.2.6 功能菌处理100%浓度垃圾渗滤液的结果分析 | 第107-108页 |
5.3.2.7 功能菌处理不同浓度垃圾渗滤液的总结果分析 | 第108-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