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高校学生社区协同治理模式研究--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13页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第8-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3 创新之处第10页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第10-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5页
    2.1 相关基础概念第14-17页
        2.1.1 社区的定义第14-16页
        2.1.2 学生社区的定义第16-17页
    2.2 理论基础第17-22页
        2.2.1 治理理论第17-19页
        2.2.2 协同理论第19-21页
        2.2.3 协同治理理论第21-22页
    2.3 社区治理第22-25页
        2.3.1 社区治理第22-24页
        2.3.2 学生社区协同治理第24-25页
3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现状第25-31页
    3.1 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第26-29页
        3.1.1 传统管理模式第26-27页
        3.1.2 社会化管理模式第27-28页
        3.1.3 书院制管理模式第28-29页
    3.2 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第29-31页
        3.2.1 存在的问题第29-30页
        3.2.2 问题分析第30-31页
4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学生社区协同治理基本情况第31-38页
    4.1 学生社区概况第31-32页
    4.2 学生社区协同治理结构第32-33页
    4.3 学生社区协同治理各参与主体的职责第33-34页
    4.4 学生社区协同治理制度体系第34-35页
    4.5 学生社区协同治理效果第35-38页
5 我国高校学生社区协同治理创新模式构想第38-50页
    5.1 协同治理创新模式概述第38-41页
        5.1.1 学生作为治理主体第38-39页
        5.1.2 学校作为高校学生社区治理的主导第39-40页
        5.1.3 院系参与高校学生社区治理第40-41页
        5.1.4 物业服务企业参与高校学生社区治理第41页
    5.2 协同治理创新模式的两个关键点第41-42页
        5.2.1 关键点一:利益共享第41-42页
        5.2.2 关键点二:主动参与第42页
    5.3 协同治理的基本原则第42-43页
    5.4 协同治理创新模式与三种传统管理模式的比较优势第43-46页
        5.4.1 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是协同治理的前提第43-44页
        5.4.2 突出学生作为治理主体在协同各方中作用第44-45页
        5.4.3 协同治理的关键是坚持各相关主体的共同参与第45页
        5.4.4 构建高效的协同治理制度化沟通机制第45-46页
    5.5 协同治理的基本结构第46-50页
        5.5.1 机构设置第46-47页
        5.5.2 基本制度设计第47-50页
6 结论第50-52页
    6.1 结论与意义第50页
        6.1.1 研究结论第50页
        6.1.2 研究意义第50页
    6.2 创新之处第50-51页
    6.3 研究局限性和研究展望第51-52页
        6.3.1 研究局限性第51页
        6.3.2 研究展望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D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下一篇:农业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