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论文思路框架 | 第13-15页 |
第2章 “互联网+”与主动服务式交互创新 | 第15-35页 |
2.1 什么是“互联网+” | 第15-19页 |
2.1.1 重塑现实供需,建立生态产业链 | 第16-17页 |
2.1.2 为现实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 | 第17-18页 |
2.1.3 推动商业模式的多元化 | 第18-19页 |
2.2 “互联网+”推动主动服务式交互创新的因素 | 第19-29页 |
2.2.1 主动服务式交互设计的概念 | 第19-21页 |
2.2.2 体验时代的发展要求设计创新 | 第21-22页 |
2.2.3 科学技术的进步驱动设计创新 | 第22-25页 |
2.2.4 市场理念的转变推动创新 | 第25-29页 |
2.3 主动服务式交互创新在“互联网+”中的优势 | 第29-35页 |
2.3.1 研究用户日益个性的需求本质并提出解决方案 | 第29-31页 |
2.3.2 利用体验提升传统行业的品牌价值 | 第31-32页 |
2.3.3 协助探索新时代传统行业发展的商业服务模式 | 第32-33页 |
2.3.4 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情景化体验 | 第33-35页 |
第3章 针对行业需求的方法应用与创新探索 | 第35-46页 |
3.1 “互联网+”主动服务式交互设计对传统行业的影响 | 第35-38页 |
3.1.1 推动行业信息的对称化 | 第35-36页 |
3.1.2 优化“组织需求”能力 | 第36页 |
3.1.3 简化操作模式 | 第36-37页 |
3.1.4 抹平需求波动 | 第37页 |
3.1.5 改变乙方心态 | 第37-38页 |
3.2 主动服务式交互创新在行业转型中的应用与意义 | 第38-43页 |
3.2.1 利用统一的交互强化品牌认知 | 第38-40页 |
3.2.2 使用规范的交互实现成本节约 | 第40-42页 |
3.2.3 通过交互完善多平台互联的生态系统需求 | 第42-43页 |
3.3 主动服务式交互创新对行业体验发展趋势的探索 | 第43-46页 |
3.3.1 满足更多人类交互的主观性 | 第43-44页 |
3.3.2 关注可穿戴设备的物理交互层面 | 第44页 |
3.3.3 挖掘人类的大脑潜意识的交互行为 | 第44-45页 |
3.3.4 集体意识觉醒带来的交互设计本土化特征 | 第45-46页 |
第4章 针对用户需求的方法应用与创新探索 | 第46-77页 |
4.1 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化设计理念 | 第46-52页 |
4.1.1 到功能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观念转变 | 第46-48页 |
4.1.2 设计表现趋向用户认知的心理模型 | 第48-50页 |
4.1.3 创造和谐流体验的交互感知 | 第50-52页 |
4.2 重构智能化的交互规则 | 第52-57页 |
4.2.1 设计对于计算机算法的介入 | 第52-53页 |
4.2.2 定义更符合用户情景的规则 | 第53-56页 |
4.2.3 明确设计规则中的约束条件 | 第56-57页 |
4.3 建立主动化的预错机制 | 第57-63页 |
4.3.1 系统主动预错的必要性 | 第57-58页 |
4.3.2 针对原型的预错测试 | 第58-59页 |
4.3.3 设计阶段的主动预错 | 第59-63页 |
4.4 采用正向激励的个性化反馈 | 第63-70页 |
4.4.1 合理运用匹配用户情景的反馈方式 | 第63-66页 |
4.4.2 让反馈设计更符合用户的期望 | 第66-69页 |
4.4.3 正向激励的个性化反馈规则 | 第69-70页 |
4.5 尝试更加愉悦的交互模式 | 第70-77页 |
4.5.1 让用户感觉愉悦的交互 | 第71-75页 |
4.5.2 趣味性与可用性的辩证思考 | 第75-77页 |
第5章 主动服务式交互创新应用案例分析 | 第77-85页 |
5.1 人与环境的交互:喜达屋酒店团队内部互联实例 | 第77-79页 |
5.2 人与产品的交互:春雨医生概念可穿戴智能产品案例 | 第79-82页 |
5.3 人与服务的交互创新:丽维家服务交互流程分析 | 第82-85页 |
总结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