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拉曼边带光产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课题的发展及现状 | 第13-16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拉曼边带光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2.1 准三能级系统 | 第17-20页 |
2.2 拉曼边带光在介质中的传播方程 | 第20-21页 |
2.3 基于最大相干性的相位调制 | 第21-22页 |
2.4 双折射相位匹配法和准相位匹配法 | 第22-25页 |
2.4.1 折射相位匹配法 | 第22-23页 |
2.4.2 准相位匹配法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泵浦光源设计与拉曼边带光实验 | 第26-35页 |
3.1 光束振荡注入同步脉冲激光 | 第26-28页 |
3.2 准相位匹配的光参量振荡装置 | 第28-31页 |
3.3 拉曼边带光的产生 | 第31-32页 |
3.4 KTP晶体对泵浦光的放大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拉曼边带光产生效率的优化分析 | 第35-49页 |
4.1 影响频率调制的因素 | 第35-37页 |
4.1.1 拉曼跃迁的线宽 | 第35-36页 |
4.1.2 与光相互作用的分子数 | 第36-37页 |
4.2 拉曼跃迁线宽优化 | 第37-39页 |
4.2.1 测量拉曼跃迁线宽的方法 | 第37-38页 |
4.2.2 最佳差频和拉曼跃迁线宽度 | 第38-39页 |
4.3 分子密度优化 | 第39-40页 |
4.4 相互作用长度优化 | 第40-46页 |
4.4.1 评价方法 | 第40-44页 |
4.4.2 实验结果 | 第44-46页 |
4.5 最佳拉曼边带光的产生条件 | 第46-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