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神经精神病科论文

基于正交设计试验探讨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优选方案

缩略语表第6-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前言第11-1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第12-27页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第12-17页
        1.1 中风病的病名历史沿革第12-13页
        1.2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第13-16页
        1.3 中风病的辨证要点第16-17页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第17-20页
        2.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第17页
        2.2 脑卒中的分类第17-18页
        2.3 脑卒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第18-20页
    3 中风病恢复期的治疗概要第20-25页
        3.1 中医药对中风病恢复期的治疗概要第20-24页
        3.2 西医学对中风病恢复期的治疗概要第24-25页
    4 正交设计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第25-27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27-51页
    1 一般资料第27-30页
        1.1 试验设计思路第27页
        1.2 病例来源第27-28页
        1.3 分组方法第28页
        1.4 因素、水平安排第28-30页
    2 诊断标准第30-31页
        2.1 西医诊断标准第30页
        2.2 中医诊断标准第30-31页
        2.3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第31页
    3 纳入标准第31页
    4 排除标准第31-32页
    5 脱落与剔除标准第32页
        5.1 脱落与剔除标准第32页
        5.2 剔除脱落病例的处理第32页
    6 中止试验标准第32页
    7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第32-33页
    8 治疗方法第33-35页
        8.1 基础治疗第33页
        8.2 临床试验第33-35页
        8.3 治疗疗程第35页
    9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第35-37页
        9.1 观察指标第35页
        9.2 疗效评定第35-37页
    10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第37-38页
        10.1 数据录入与管理第37页
        10.2 统计分析第37-38页
    11 结果第38-51页
        11.1 病例入组情况第38-39页
        11.2 各组治疗前后评分的比较第39-41页
        11.3 各组评分的直观分析与方差分析第41-51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51-55页
    1 评分分析第51页
    2 留针时间第51页
    3 针刺频次第51-52页
    4 针体粗细第52页
    5 针刺深度第52页
    6 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机理第52页
    7 部分选穴分析第52-54页
    8 不足与展望第54-55页
第四部分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附件1 知情同意书第61-62页
附件2 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第62-63页
附件3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第63-64页
附件4 Brunnstrom评定量表第64-65页
附件5 中医症状分级评分表第65-66页
附件6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第66-67页
附件7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第67-69页
附件8 Barthel指数第69-70页
附件9 随机分组数字表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代志怪及准志怪小说研究
下一篇:电动汽车双向DC/DC变换器及其集成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