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古代小说论文

汉代志怪及准志怪小说研究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绪论第12-20页
    第一节 研究现状第12-17页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意义第17-20页
第一章 概念界定第20-30页
    第一节 小说——汉代志怪可否称为小说?第20-25页
        一、古代小说概念之变迁—四阶段论第20-23页
        二、当今采用的古代小说概念—三类第23-25页
        三、本文采用的小说概念标尺—四要素第25页
    第二节 志怪小说第25-28页
        一、从“志怪”、“小说”到“志怪小说”第25-26页
        二、作为古代小说的重要一类第26-27页
        三、志怪小说之怪第27-28页
    第三节 准志怪小说第28-30页
第二章 汉代志怪小说著作汇考第30-45页
    第一节 地理博物类志怪第30-38页
        一、《括地图》第30-32页
        二、《神异经》第32-34页
        三、《十洲记》第34-36页
        四、《洞冥记》第36-38页
    第二节 杂史杂传类志怪第38-43页
        一、《列仙传》第38-40页
        二、《汉武故事》第40-41页
        三、《蜀王本纪》第41-42页
        四、《徐偃王志异》第42-43页
    第三节 杂记类志怪第43-45页
        一、《异闻记》第43-45页
第三章 汉代志怪小说的艺术分析第45-75页
    第一节 地理博物类志怪的承变第45-50页
        一、空间叙事逻辑: 从空间认识到空间描摹第45-48页
        二、物的信仰: 从博物介绍到状物论说第48-50页
    第二节 志怪的仙话特质第50-62页
        一、塑造仙人形象第51-59页
        二、从描述异域奇物到建构富丽仙境第59-62页
    第三节 志怪的史化演绎第62-75页
        一、全知叙述第62-65页
        二、叙述者的显现: 愉悦与讽喻第65-71页
        三、虚实结合,以实补虚第71-75页
第四章 汉代准志怪小说收揽第75-89页
    第一节 《史记》中的准志怪小说第75-82页
    第二节 《风俗通义》中的准志怪小说第82-89页
        一、物怪故事第82-85页
        二、鬼魂故事第85-87页
        三、仙人故事第87-89页
第五章 汉代志怪小说的历史语境第89-105页
    第一节 信仰: 巫风鬼道与神仙方术第89-94页
        一、巫风鬼道第89-91页
        二、神仙方术第91-94页
    第二节 政治: 阴阳五行与谶纬之学第94-98页
        一、阴阳五行:思想范式第94-96页
        二、谶纬文化第96-98页
    第三节 人才: 典藏教育与待诏制度第98-101页
        一、书籍典藏: 文化之动力,文学之借鉴第98-99页
        二、教育系统: 官私合力,文人壮大第99-100页
        三、待诏制度: 方士文人,著述成风第100-101页
    第四节 文学: 史传诗赋之积淀渗透第101-105页
        一、史传文学: 孕育志怪小说的母体第101-103页
        二、汉赋: 虚构和语言艺术的浸染第103-105页
小结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3页
致谢第113-11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麻木民众与活命百姓—鲁迅、莫言“看客”形象对比研究
下一篇:基于正交设计试验探讨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优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