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研究工作执行情况 | 第20-21页 |
1.5 本文创新点及预期目标 | 第21-22页 |
1.5.1 创新点 | 第21页 |
1.5.2 预期目标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2-32页 |
2.1 稻瘟菌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2.1.1 稻瘟病的发生及危害 | 第22-23页 |
2.1.2 稻瘟菌侵染循环及其防治策略 | 第23-24页 |
2.1.3 氮素营养与稻瘟病菌病害发生关系 | 第24-25页 |
2.2 真菌中抗氧化酶系统与逆境适应性的关系 | 第25-27页 |
2.3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2.3.1 蛋白质组学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2.3.2 双向电泳及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研究应用 | 第28-30页 |
2.3.3 病原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30-31页 |
2.3.4 稻瘟病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氮饥饿胁迫对稻瘟病菌菌丝抗氧化物酶影响的研究 | 第32-42页 |
3.1 材料 | 第32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32页 |
3.1.2 培养基配制 | 第32页 |
3.2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3.3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3.4 方法 | 第33-37页 |
3.4.1 供试菌株培养及菌丝体分离提取 | 第33页 |
3.4.2 稻瘟病菌菌丝体酶活测定方法 | 第33-37页 |
3.4.2.1 超氧物歧化(SOD)酶活性的测定 | 第33-34页 |
3.4.2.2 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的测定 | 第34-35页 |
3.4.2.3 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的测定 | 第35-36页 |
3.4.2.4 膜脂过氧化物(MDA)含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3.5 氮胁迫下稻瘟病菌菌丝体酶活性的变化 | 第37-41页 |
3.5.1 氮胁迫下菌丝体SOD活性变化 | 第37-38页 |
3.5.2 氮胁迫下菌丝体POD活性变化 | 第38-39页 |
3.5.3 氮胁迫下菌丝体CAT活性变化 | 第39-40页 |
3.5.4 氮胁迫下菌丝体MDA含量变化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氮饥饿胁迫对稻瘟病菌菌丝蛋白质组影响的研究 | 第42-69页 |
4.1 材料 | 第42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42页 |
4.1.2 培养基配制 | 第42页 |
4.2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4.3 主要仪器 | 第42-43页 |
4.4 方法 | 第43-50页 |
4.4.1 供试菌株培养及菌丝体蛋白质分离提取 | 第43页 |
4.4.2 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 第43-50页 |
4.4.2.1 菌丝蛋白样品制备 | 第43-44页 |
4.4.2.2 蛋白浓度测定 | 第44-45页 |
4.4.2.3 双向电泳 | 第45-50页 |
4.5 稻瘟菌菌丝蛋白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及优化 | 第50-54页 |
4.5.1 不同蛋白提取方法对电泳结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4.5.2 不同分离范围pI胶条的选择对电泳结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4.5.3 不同上样量对双向电泳分辨率的影响 | 第52-54页 |
4.6 氮胁迫与正常培养条件下稻瘟菌菌丝蛋白双向电泳结果 | 第54-67页 |
4.6.1 菌丝体蛋白质双向电泳结果 | 第54-56页 |
4.6.2 表达蛋白的差异分析及质谱鉴定 | 第56-64页 |
4.6.3 差异点的功能分析 | 第64-6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讨论 | 第70页 |
5.3 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
附录B 菌株培养图 | 第83-85页 |
附录C 双向电泳试剂配制 | 第85-86页 |
附录D 英文缩略表 | 第86-87页 |
附录E 鉴定蛋白点质谱图 | 第87-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