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PMSM控制系统国内外现状 | 第9-11页 |
1.3 PMSM控制策略 | 第11-15页 |
1.3.1 传统控制策略 | 第12-13页 |
1.3.2 现代控制策略 | 第13-14页 |
1.3.3 智能控制策略 | 第14-15页 |
1.4 分数阶控制的发展和应用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PMSM的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 | 第18-37页 |
2.1 PMSM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8-20页 |
2.2 PMSM仿真模型的搭建 | 第20-24页 |
2.2.1 PMSM在A、B、C坐标下的数学模型 | 第20-22页 |
2.2.2 PMSM在α,β坐标下的数学模型 | 第22-24页 |
2.3 PMSM在d、q轴的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2.4 矢量控制 | 第26-27页 |
2.5 功率变换电路——逆变器 | 第27-28页 |
2.6 仿真实验 | 第28-36页 |
2.6.1 对象分析 | 第28-32页 |
2.6.2 PI控制器 | 第32-3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指数型分数阶PI速度控制器 | 第37-56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分数阶控制理论知识 | 第38-41页 |
3.2.1 分数阶控制 | 第38页 |
3.2.2 Riemann-Liouville分数阶微积分定义 | 第38-39页 |
3.2.3 分数阶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 第39-41页 |
3.3 PMSM被控对象 | 第41-42页 |
3.4 FO[PI]控制器 | 第42-46页 |
3.4.1 FO[PI]速度控制器设计 | 第42-43页 |
3.4.2 FO[PI]设计准则 | 第43-44页 |
3.4.3 FO[PI]设计步骤 | 第44-46页 |
3.5 仿真实验 | 第46-55页 |
3.5.1 FO[PI]控制器的实现 | 第47-49页 |
3.5.2 角速度响应对比 | 第49-50页 |
3.5.3 对转矩系数摄动的鲁棒性 | 第50-51页 |
3.5.4 对转矩惯量摄动的鲁棒性 | 第51-53页 |
3.5.5 对粘性阻尼系数摄动的鲁棒性 | 第53-54页 |
3.5.6 对电感参数摄动的鲁棒性 | 第54-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指数型分数阶PI控制器的性能分析 | 第56-70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系统相对稳定性分析 | 第56-60页 |
4.2.1 相角裕度 | 第57-58页 |
4.2.2 幅值裕度 | 第58-59页 |
4.2.3 鲁棒性条件 | 第59-60页 |
4.3 FO[PI]控制器鲁棒性设计的可行性区域 | 第60-64页 |
4.3.1 FO[PI]控制器的设计 | 第60-61页 |
4.3.2 鲁棒性设计方法可行性区域的证明 | 第61-64页 |
4.4 不同相角裕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64-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PMSM实验平台与实验验证 | 第70-84页 |
5.1 引言 | 第70页 |
5.2 PMSM的硬件构成 | 第70-77页 |
5.2.1 功率器件 | 第72页 |
5.2.2 脉冲电压保护电路 | 第72-73页 |
5.2.3 检测单元 | 第73-76页 |
5.2.4 高速光电耦合器 | 第76-77页 |
5.3 PMSM软件设计 | 第77-79页 |
5.4 PMSM控制器算法与实验对比 | 第79-83页 |
5.4.1 PI控制器 | 第80-81页 |
5.4.2 FO[PI]控制器 | 第81页 |
5.4.3 对比分析 | 第81-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工作总结 | 第84-85页 |
工作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个人简历 | 第92页 |
在校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