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创意需要新的空间载体 | 第11页 |
1.1.2 创意社区是实现社区文化和创意产业互动的必然要求 | 第11页 |
1.1.3 创意社区是社区发展新阶段,是城市创新职能在社区层面的反映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框架与思维逻辑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4.2 逻辑思路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33页 |
2.1 基本概念解析 | 第17-19页 |
2.1.1 创意阶层、创意产业和创意集群 | 第17页 |
2.1.2 社区、城市社区和创意社区 | 第17-18页 |
2.1.3 社区公共空间与空间营造 | 第18-19页 |
2.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9-25页 |
2.2.1 城市社区研究 | 第19-20页 |
2.2.2 城市社区规划研究 | 第20-23页 |
2.2.3 创意社区的发展研究 | 第23-24页 |
2.2.4 创意社区空间营造研究 | 第24-25页 |
2.3 国外典型创意社区案例解析 | 第25-31页 |
2.3.1 澳大利亚Kelvin Grove(凯文·格罗夫)创意社区 | 第25-27页 |
2.3.2 加拿大的“创意社区”(Creative Neighborhoods) | 第27-29页 |
2.3.3 美国纽约苏荷(SOHO)创意社区 | 第29-31页 |
2.4 研究评价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创意社区内涵、特征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 | 第33-46页 |
3.1 创意社区的概念解析 | 第33-35页 |
3.1.1 创意社区的定义 | 第33页 |
3.1.2 创意城市、创意园区以及创意社区 | 第33-35页 |
3.1.3 创意社区的内涵 | 第35页 |
3.2 创意社区的构成要素 | 第35-37页 |
3.3 创意社区的类型 | 第37-40页 |
3.3.1 政府主导型创意社区 | 第37-39页 |
3.3.2 自发演替型创意社区 | 第39-40页 |
3.4 创意社区的基本特征 | 第40-42页 |
3.4.1 空间多样性 | 第40-41页 |
3.4.2 创意集聚性 | 第41页 |
3.4.3 发展循环性 | 第41-42页 |
3.5 创意社区形成的基本条件 | 第42-46页 |
3.5.1 创意阶层与创意产业的聚集 | 第42-43页 |
3.5.2 独特的创意环境与社区文化 | 第43页 |
3.5.3 优越的区位条件 | 第43-44页 |
3.5.4 各级政府的作用 | 第44-45页 |
3.5.5 创意阶层的引领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创意社区规划及其公共空间营造 | 第46-55页 |
4.1 创意社区规划 | 第46-48页 |
4.1.1 创意社区规划的目的 | 第46页 |
4.1.2 创意社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 第46-47页 |
4.1.3 创意社区规划的重点内容 | 第47-48页 |
4.2 创意社区规划体系构建 | 第48-51页 |
4.2.1 构成要素的体系构建 | 第48-49页 |
4.2.2 建设内容的框架构想 | 第49-50页 |
4.2.3 规划工作过程及程式设计 | 第50-51页 |
4.3 创意社区的公共空间营造 | 第51-55页 |
4.3.1 公共空间构成及表现 | 第51-52页 |
4.3.2 公共空间与社区创意 | 第52-53页 |
4.3.3 公共空间营造的原则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政府主导型39°创意社区的形成及其公共空间营造 | 第55-74页 |
5.1 39°空间艺术创意社区概况 | 第55-56页 |
5.1.1 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 第55页 |
5.1.2 39°社区的形成、发展概述 | 第55-56页 |
5.2 39°社区的构成要素 | 第56-60页 |
5.2.1 简明的社区空间结构 | 第56-57页 |
5.2.2 以创意阶层为主的社区成员 | 第57-58页 |
5.2.3 充满活力的社区环境 | 第58页 |
5.2.4 服务创新发展的社区意识 | 第58页 |
5.2.5 创意企业为主的社区结构 | 第58-60页 |
5.2.6 现代化的创意元素 | 第60页 |
5.3 39°创意社区形成的动力机制 | 第60-64页 |
5.3.1 外部推力 | 第60-62页 |
5.3.2 内部动力 | 第62-64页 |
5.4 39°创意社区的公共空间营造 | 第64-74页 |
5.4.1 公共空间现状概况 | 第64-66页 |
5.4.2 现有规划及需求分析 | 第66-68页 |
5.4.3 社区功能分区重构 | 第68-69页 |
5.4.4 公共空间营造的整体思路 | 第69-70页 |
5.4.5 重点公共空间的营造策略 | 第70-74页 |
第六章 自发演替型小洲创意社区的形成及其公共空间营造 | 第74-106页 |
6.1 小洲社区概况 | 第74-77页 |
6.1.1 研究区范围界定 | 第74-75页 |
6.1.2 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 第75-76页 |
6.1.3 小洲社区的形成、发展概述 | 第76-77页 |
6.2 小洲社区的构成要素 | 第77-82页 |
6.2.1 复杂的社区空间结构 | 第77-79页 |
6.2.2 以本地居民为主的社区成员结构 | 第79-80页 |
6.2.3 孕育创意的社区环境 | 第80页 |
6.2.4 本地居民主导的社区归属感 | 第80-81页 |
6.2.5 多元化的社区组织结构 | 第81-82页 |
6.2.6 艺术性的社区创意元素 | 第82页 |
6.3 小洲创意社区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82-86页 |
6.3.1 外部推力 | 第82-84页 |
6.3.2 内部动力 | 第84-86页 |
6.4 小洲创意社区的公共空间营造 | 第86-106页 |
6.4.1 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 第86-92页 |
6.4.2 上位规划分析 | 第92-93页 |
6.4.3 关于公共空间的调研分析 | 第93-99页 |
6.4.4 社区功能结构规划 | 第99-100页 |
6.4.5 公共空间营造思路与措施 | 第100-102页 |
6.4.6 重点公共空间的营造策略 | 第102-106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06-110页 |
7.1 结论与讨论 | 第106-108页 |
7.1.1 结论 | 第106-107页 |
7.1.2 讨论 | 第107-108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附录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