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微型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微型桩的破坏模式以及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4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2 影响微型桩工作性能的因素分析 | 第16-25页 |
2.1 水平承载力对微型桩工作性能的影响 | 第16-17页 |
2.1.1 水平荷载对桩身位移的影响 | 第16页 |
2.1.2 水平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2.2 微型桩桩长对其性能的影响 | 第17-18页 |
2.3 微型桩桩身完整度对其性能的影响 | 第18-19页 |
2.3.1 桩身完整性分类 | 第18-19页 |
2.3.2 各类桩对整个支护体系性能的影响 | 第19页 |
2.4 微型桩桩钢筋笼长度和钢筋锈蚀对其性能的影响 | 第19-20页 |
2.4.1 微型桩桩身钢筋笼长度对其性能的影响 | 第19-20页 |
2.4.2 微型桩钢筋笼锈蚀对其性能的影响 | 第20页 |
2.5 微型桩桩身混凝土强度对其性能的影响 | 第20页 |
2.6 地震作用对微型桩性能的影响 | 第20-24页 |
2.6.1 用上限定理分析微型桩支护体系的稳定性 | 第21-22页 |
2.6.2 微型桩在地震作用下的失效机理 | 第22-2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微型桩的受力特征分析 | 第25-42页 |
3.1 微型桩受力的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3.1.1 基于抗滑桩的计算方法 | 第26页 |
3.1.2 等效法 | 第26页 |
3.1.3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6-27页 |
3.2 微型桩的受力分析 | 第27-30页 |
3.2.1 滑坡推力的确定 | 第27-29页 |
3.2.2 水的作用力 | 第29页 |
3.2.3 土压力的作用 | 第29-30页 |
3.2.4 其他作用力 | 第30页 |
3.3 微型桩的计算模型 | 第30-34页 |
3.3.1 微型桩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0-33页 |
3.3.2 关于微型桩桩间距的探讨 | 第33-34页 |
3.4 微型桩受力数值分析 | 第34-40页 |
3.4.1 模型的建立及其模型参数的设置 | 第34-35页 |
3.4.2 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微型桩的失效模式 | 第42-46页 |
4.1 微型桩的病害分析 | 第42-43页 |
4.2 微型桩失效类型 | 第43-44页 |
4.2.1 桩体倾斜 | 第43页 |
4.2.2 桩身断裂 | 第43页 |
4.2.3 滑体挤出 | 第43-44页 |
4.2.4 越顶 | 第44页 |
4.3 微型桩失效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5 微型桩安全评价指标 | 第46-58页 |
5.1 微型桩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6-48页 |
5.1.1 水平承载力 | 第46-47页 |
5.1.2 桩长 | 第47页 |
5.1.3 嵌固深度 | 第47-48页 |
5.1.4 桩身完整性 | 第48页 |
5.2 微型桩安全评价方法 | 第48-57页 |
5.2.1 微型桩安全状况评价方法 | 第49-50页 |
5.2.2 微型桩安全等级评价 | 第50-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6.2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