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11-12页 |
1.3 当前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3.1 保护生态意识淡薄 | 第12页 |
1.3.2 设计手法落后未能体现场地特征 | 第12-13页 |
1.3.3 滨海专项设施不完善 | 第13页 |
1.3.4 滨海区植物配置缺乏科学性 | 第13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普湾新区滨海景观现状与评价 | 第16-23页 |
2.1 项目概况 | 第16页 |
2.2 场地现状与特征分析 | 第16-18页 |
2.2.1 设计区域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2.2.2 场地气候特征 | 第17页 |
2.2.3 土壤与植被特征 | 第17-18页 |
2.3 现状环境质量评价 | 第18-19页 |
2.4 现状问题分析 | 第19-20页 |
2.5 设计面对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2.5.1 具有大连海洋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 | 第20页 |
2.5.2 对现状复杂地形的空间组织 | 第20页 |
2.5.3 与大连市整体城市风貌的衔接 | 第20-21页 |
2.5.4 建立滨水生态廊道 | 第21页 |
2.6 大连城市景观的历史沿革 | 第21-22页 |
2.7 设计目标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滨海景观设计相关理论与案例分析 | 第23-38页 |
3.1 相关基本概念 | 第23-25页 |
3.1.1 景观 | 第23-24页 |
3.1.2 城市滨海区 | 第24页 |
3.1.3 滨海景观 | 第24-25页 |
3.2 滨海景观构成要素 | 第25页 |
3.3 滨海景观与滨水景观的共性与差异性分析 | 第25-27页 |
3.3.1 滨海景观与滨水景观设计的共性 | 第25-26页 |
3.3.2 滨海景观与滨水景观设计的差异 | 第26-27页 |
3.4 渤海地区的海洋文化 | 第27-28页 |
3.5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 第28-38页 |
3.5.1 案例一:天津滨海新区滨海湿地生态景观建设 | 第28-29页 |
3.5.2 案例二:荷兰围海造田区的生态重建 | 第29-32页 |
3.5.3 案例三:鼓浪屿滨海景观设计 | 第32-33页 |
3.5.4 案例四:烟台滨海步道景观设计 | 第33-35页 |
3.5.5 案例五:以色列特拉维夫港口自由海滩 | 第35-38页 |
第四章 滨海景观设计策略建立 | 第38-43页 |
4.1 生态的恢复与自然景观的利用 | 第38-39页 |
4.2 地域性景观设计 | 第39-40页 |
4.3 滨海景观的空间组织 | 第40-42页 |
4.4 滨海特色专项设计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普湾新区滨海景观设计策略应用 | 第43-63页 |
5.1 设计总体布局 | 第43-45页 |
5.1.1 一环 | 第43页 |
5.1.2 二廊 | 第43-44页 |
5.1.3 三区 | 第44-45页 |
5.2 滨海区生态恢复 | 第45-49页 |
5.2.1 滨海区的生态建设策略 | 第45页 |
5.2.2 滨海滩涂生态保育措施 | 第45-46页 |
5.2.3 滨海区基地土质改造 | 第46-47页 |
5.2.4 滨海区植物人工群落设计 | 第47-48页 |
5.2.5 滨海区植物配置 | 第48-49页 |
5.3 地域性景观的体现 | 第49-52页 |
5.3.1 利用自然风貌 | 第49页 |
5.3.2 再现海洋文化历史 | 第49-50页 |
5.3.3 通过现状资源再利用体现地域性 | 第50-51页 |
5.3.4 特色海洋文化的标志物设计 | 第51-52页 |
5.4 滨海区空间组织 | 第52-57页 |
5.4.1 滨海景观空间的纵向组织 | 第53-54页 |
5.4.2 滨海景观空间的横向组织 | 第54页 |
5.4.3 滨海景观天际线设计 | 第54-57页 |
5.5 滨海区专项设计 | 第57-63页 |
5.5.1 滨海交通组织 | 第57-58页 |
5.5.2 滨海大道设计 | 第58-59页 |
5.5.3 滨海步行路 | 第59页 |
5.5.4 亲水区设计 | 第59-6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3-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页 |
6.2 创新与突破 | 第63-64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