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城市海绵体系统规划方法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快速城市化中的水问题第12-13页
        1.1.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需要对城市水问题综合求解第13-14页
        1.1.3 海绵体系构建——城市水问题综合求解的生态途径第14页
    1.2 基本概念解析第14-15页
        1.2.1 城市海绵体系第14-15页
        1.2.2 流域第15页
    1.3 研究意义及目标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6-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页
        1.4.2 研究内容第16-18页
    1.5 研究框架第18-20页
2 城市海绵体系统构建的理论及实践第20-44页
    2.1 起源:低冲击开发第20-23页
        2.1.1 低冲击开发的历史背景第20-21页
        2.1.2 美国LID的崛起第21-23页
    2.2 国外的发展第23-31页
        2.2.1 发展:从场地设计到规划指导第23页
        2.2.2 西方国家的实践第23-29页
        2.2.3 亚洲国家的实践第29-31页
    2.3 国内的践行第31-42页
        2.3.1 本土的海绵体溯源第31-34页
        2.3.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第34-37页
        2.3.3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第37-42页
    2.4 小结第42-44页
3 尺度:城市海绵体系统构建的关键第44-64页
    3.1 尺度缺失的城市海绵体系构建第44-49页
        3.1.1 当前城市海绵体系统分级构建的误区第44-46页
        3.1.2 雨洪管理者对城市雨洪管理尺度问题的研究第46-49页
    3.2 与城市海绵体系相关的自然尺度第49-53页
        3.2.1 海绵体系构成与研究尺度的确立第49-50页
        3.2.2 水文单元——流域分级与海绵体系规模的界定第50-52页
        3.2.3 生态单元——生态分区与海绵体系空间的确定第52-53页
    3.3 与城市海绵体系相关的社会尺度第53-62页
        3.3.1 城市海绵体系统在居住小区尺度下的构成第53-57页
        3.3.2 城市海绵体系统在城市社区尺度下的构成第57-59页
        3.3.3 城市海绵体系统在城市规划区尺度下的构成第59-62页
    3.4 小结第62-64页
4 小流域单元:城市海绵体系统构建的最佳尺度第64-78页
    4.1 小流域单元对城市海绵体相关自然尺度的契合第64-66页
        4.1.1 小流域单元作为城市水文研究的最佳尺度第64页
        4.1.2 小流域单元与海绵体系统规模与承载空间的契合第64-66页
    4.2 小流域单元对城市海绵体相关社会尺度的聚合第66-72页
        4.2.1 小流域分级尺度与城市分级体系的聚合第66-68页
        4.2.2 城市海绵体系承载空间与城市分级体系的契合第68-72页
    4.3 基于小流域单元的城市海绵体系统构建方法第72-77页
        4.3.1 明确水文-生态单元——水系分级与集水区划分第72-74页
        4.3.2 海绵社区划分——城市空间分级体系下海绵体系统构建第74-77页
    4.4 小结第77-78页
5 实践验证——以龙水镇滨水区海绵城市设计为例第78-94页
    5.1 研究区域概况第78-81页
        5.1.1 龙水镇区位级规划背景第78-79页
        5.1.2 龙水镇生态格局及水系构成第79-80页
        5.1.3 龙水镇海绵体系统构建的迫切需求第80-81页
    5.2 城市小流域水系分级与水文-生态敏感区划分第81-83页
        5.2.1 基地现状分析第81-82页
        5.2.2 小流域水系分级与水文-生态敏感区的界定第82-83页
    5.3 基于水系分级和敏感区划分,构建海绵社区第83-86页
        5.3.1 依据干道系统修正生态排水分区第83-84页
        5.3.2 依据生态排水分区,构建城市社区海绵体系第84-85页
        5.3.3 海绵社区内的设施空间分级第85-86页
    5.4 空间-功能契合的城市海绵体系统构建——以示范区为例第86-91页
        5.4.1 居住区建筑组团海绵体设施设置第88-89页
        5.4.2 居住区道路广场海绵体设施设置第89-90页
        5.4.3 城市河流海绵体设施设置第90-91页
    5.5 规划成果第91-94页
6 结语第94-96页
    6.1 研究结论第94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94-96页
致谢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4页
附录第104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104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获得的奖项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峡库区城市道路交通污染防控的规划干预策略研究--以涪陵城区为例
下一篇:与风环境协同的滨水区商业街道界面设计--以万州区龙华城市街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