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工业区规划、商业区规划论文

与风环境协同的滨水区商业街道界面设计--以万州区龙华城市街道为例

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7-35页
    1.1 选题背景第17-19页
        1.1.1 城市滨水区商业空间的发展第17页
        1.1.2 城市滨水区街道建筑界面的重要性第17-18页
        1.1.3 城市滨水区通风环境重要性第18页
        1.1.4 传统城市滨水区街道界面设计研究局限性第18页
        1.1.5 传统风环境应用设计研究局限性第18页
        1.1.6 多领域综合协作的必要性第18-19页
    1.2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第19-22页
        1.2.1 研究范围第19-20页
        1.2.2 概念界定第20-22页
    1.3 文献综述第22-30页
        1.3.1 关于滨水区的研究第22-24页
        1.3.2 关于商业空间的研究第24页
        1.3.3 关于建筑界面的研究第24-25页
        1.3.4 国内外关于风环境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研究第25-29页
        1.3.5 对既有研究的分析评价第29-30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0-31页
        1.4.1 研究目的第30页
        1.4.2 研究意义第30-31页
    1.5 研究方法、思路及内容框架第31-35页
        1.5.1 研究方法第31页
        1.5.2 研究思路第31-32页
        1.5.3 分析方法第32-34页
        1.5.4 内容框架第34-35页
2 滨水商业街道界面基础研究第35-49页
    2.1 城市滨江区风环境的评价策略第35-41页
        2.1.1 风的特性第35-37页
        2.1.2 室外风环境评价的相关政策标准第37-38页
        2.1.3 常用的室外风环境评价方法第38-41页
        2.1.4 本文城市滨江区风环境的评价策略第41页
    2.2 城市滨江区风环境的数值模拟方法第41-46页
        2.2.1 大尺度城市风环境数值模拟的基本流程第41-43页
        2.2.2 建模区域的确定第43-44页
        2.2.3 计算机模拟区块的划分第44-45页
        2.2.4 模拟参数的设定第45-46页
        2.2.5 计算网格的划分第46页
        2.2.6 模拟结果的生成第46页
    2.3 室外风环境数值模拟的理论第46-47页
        2.3.1 湍流流动特征第46-47页
        2.3.2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简介第47页
    2.4 湍流模型第47-49页
        2.4.1 标准k?ε(standardk?ε)湍流模型第47页
        2.4.2 RNGk?ε模型第47页
        2.4.3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第47-49页
3 与风环境协同的滨水商业街道界面设计方法构建第49-65页
    3.1 传统街道界面规划的相关要素第49-53页
        3.1.1 刚性控制要素第49-50页
        3.1.2 弹性控制要素第50-51页
        3.1.3 案例研究第51-53页
    3.2 滨水区商业街的通风设计要素第53-56页
        3.2.1 平均风速第53页
        3.2.2 舒适风速比率第53页
        3.2.3 风的离散度(风速均匀程度)第53-54页
        3.2.4 通风设计案例研究第54-56页
    3.3 滨水区街道界面设计与城市风环境设计的相关性第56-61页
        3.3.1 滨水区街道界面设计与城市风环境设计对比分析第56-57页
        3.3.2 滨水区街道界面设计与城市风环境关联性因素分析第57-61页
    3.4 协同方法构建第61-65页
4 与风环境协同的万州区龙华商业街道界面初步设计第65-111页
    4.1 重庆市万州区初步设计要素第65-74页
        4.1.1 万州区风环境协同的目标第65页
        4.1.2 相关传统设计要素分析第65-68页
        4.1.3 万州区风环境气候设计要素分析第68-73页
        4.1.4 初步设计条件评价第73-74页
    4.2 基于风环境的万州区滨水地区街道界面外部环境架构第74-77页
        4.2.1 龙华城市商街道风环境数值导入第74-75页
        4.2.2 集合建模及网格划分第75页
        4.2.3 边界条件的处理及控制方程的选取第75-77页
    4.3 万州区龙华城市街道风环境数值验证第77-81页
        4.3.1 万州区龙华城市街道现状模型构建第77页
        4.3.2 现状万州区龙华城市街道风环境模拟第77-79页
        4.3.3 现状万州区龙华城市街道现场风速测试第79-81页
        4.3.4 数值结果对比验证第81页
    4.4 基于风环境的万州区龙华城市街道界面各设计要素初步设计第81-97页
        4.4.1 围合方式第82-84页
        4.4.2 层次性第84-85页
        4.4.3 建筑造型第85-86页
        4.4.4 高宽比第86-90页
        4.4.5 连续度第90-91页
        4.4.6 平均高度(容积率)第91-93页
        4.4.7 贴线率第93-94页
        4.4.8 基于风环境的滨水区街道界面各设计要素设计总结第94-97页
    4.5 基于风环境的龙华城市商业街道界面设计要素叠加分析第97-109页
        4.5.1 万州龙华城市商业街道形态分类第97-99页
        4.5.2 低强度下空间形态单元的风环境耦合分析第99-103页
        4.5.3 中高强度下空间形态单元的风环境耦合分析第103-107页
        4.5.4 对龙华城市艺术商业街道界面关于风舒适性协同的思考第107-109页
    4.6 小结第109-111页
5 与风环境协同的万州区龙华城市商业街道界面总体设计及模拟评价第111-131页
    5.1 总体设计思路第111页
    5.2 传统方法下龙华城市商业街道界面总体设计第111-114页
    5.3 与风环境协同的龙华城市商业街道界面再设计第114-123页
        5.3.1 与风环境协同的龙华城市街道总体再设计第116-117页
        5.3.2 与风环境协同的龙华城市街道分要素再设计第117-123页
    5.4 万州滨水区商业街道风环境模型构建第123-127页
        5.4.1 城市模型建立第123-124页
        5.4.2 风环境构建第124-127页
    5.5 万州滨水区商业街道风环境模拟第127-128页
    5.6 万州滨水区商业街道风环境评价第128-131页
6 论文的结论、意义与局限性第131-137页
    6.1 研究结论第131-133页
        6.1.1 基于风环境的街道界面设计复合要素通风规律与特征第131页
        6.1.2 基于风环境的街道界面设计各要素通风规律与特征第131-132页
        6.1.3 基于风环境的快速再设计第132-133页
    6.2 待研究部分第133-134页
    6.3 意义第134页
    6.4 局限性第134-137页
致谢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5页
附录第145-148页
    A.传统设计元素风环境模拟实验表第145-147页
    B.设计元素组合风速效果分析表第147-148页
    C.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48页
    D.硕士期间参加的实际项目与课题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城市海绵体系统规划方法
下一篇:与风环境相协同的山地住区空间布局研究--以遵义市美食村山地住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