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7-3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7-19页 |
1.1.1 城市滨水区商业空间的发展 | 第17页 |
1.1.2 城市滨水区街道建筑界面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1.1.3 城市滨水区通风环境重要性 | 第18页 |
1.1.4 传统城市滨水区街道界面设计研究局限性 | 第18页 |
1.1.5 传统风环境应用设计研究局限性 | 第18页 |
1.1.6 多领域综合协作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1.2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9-20页 |
1.2.2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22-30页 |
1.3.1 关于滨水区的研究 | 第22-24页 |
1.3.2 关于商业空间的研究 | 第24页 |
1.3.3 关于建筑界面的研究 | 第24-25页 |
1.3.4 国内外关于风环境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研究 | 第25-29页 |
1.3.5 对既有研究的分析评价 | 第29-30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0-31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1.5 研究方法、思路及内容框架 | 第31-3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1.5.3 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1.5.4 内容框架 | 第34-35页 |
2 滨水商业街道界面基础研究 | 第35-49页 |
2.1 城市滨江区风环境的评价策略 | 第35-41页 |
2.1.1 风的特性 | 第35-37页 |
2.1.2 室外风环境评价的相关政策标准 | 第37-38页 |
2.1.3 常用的室外风环境评价方法 | 第38-41页 |
2.1.4 本文城市滨江区风环境的评价策略 | 第41页 |
2.2 城市滨江区风环境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41-46页 |
2.2.1 大尺度城市风环境数值模拟的基本流程 | 第41-43页 |
2.2.2 建模区域的确定 | 第43-44页 |
2.2.3 计算机模拟区块的划分 | 第44-45页 |
2.2.4 模拟参数的设定 | 第45-46页 |
2.2.5 计算网格的划分 | 第46页 |
2.2.6 模拟结果的生成 | 第46页 |
2.3 室外风环境数值模拟的理论 | 第46-47页 |
2.3.1 湍流流动特征 | 第46-47页 |
2.3.2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 第47页 |
2.4 湍流模型 | 第47-49页 |
2.4.1 标准k?ε(standardk?ε)湍流模型 | 第47页 |
2.4.2 RNGk?ε模型 | 第47页 |
2.4.3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 | 第47-49页 |
3 与风环境协同的滨水商业街道界面设计方法构建 | 第49-65页 |
3.1 传统街道界面规划的相关要素 | 第49-53页 |
3.1.1 刚性控制要素 | 第49-50页 |
3.1.2 弹性控制要素 | 第50-51页 |
3.1.3 案例研究 | 第51-53页 |
3.2 滨水区商业街的通风设计要素 | 第53-56页 |
3.2.1 平均风速 | 第53页 |
3.2.2 舒适风速比率 | 第53页 |
3.2.3 风的离散度(风速均匀程度) | 第53-54页 |
3.2.4 通风设计案例研究 | 第54-56页 |
3.3 滨水区街道界面设计与城市风环境设计的相关性 | 第56-61页 |
3.3.1 滨水区街道界面设计与城市风环境设计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3.3.2 滨水区街道界面设计与城市风环境关联性因素分析 | 第57-61页 |
3.4 协同方法构建 | 第61-65页 |
4 与风环境协同的万州区龙华商业街道界面初步设计 | 第65-111页 |
4.1 重庆市万州区初步设计要素 | 第65-74页 |
4.1.1 万州区风环境协同的目标 | 第65页 |
4.1.2 相关传统设计要素分析 | 第65-68页 |
4.1.3 万州区风环境气候设计要素分析 | 第68-73页 |
4.1.4 初步设计条件评价 | 第73-74页 |
4.2 基于风环境的万州区滨水地区街道界面外部环境架构 | 第74-77页 |
4.2.1 龙华城市商街道风环境数值导入 | 第74-75页 |
4.2.2 集合建模及网格划分 | 第75页 |
4.2.3 边界条件的处理及控制方程的选取 | 第75-77页 |
4.3 万州区龙华城市街道风环境数值验证 | 第77-81页 |
4.3.1 万州区龙华城市街道现状模型构建 | 第77页 |
4.3.2 现状万州区龙华城市街道风环境模拟 | 第77-79页 |
4.3.3 现状万州区龙华城市街道现场风速测试 | 第79-81页 |
4.3.4 数值结果对比验证 | 第81页 |
4.4 基于风环境的万州区龙华城市街道界面各设计要素初步设计 | 第81-97页 |
4.4.1 围合方式 | 第82-84页 |
4.4.2 层次性 | 第84-85页 |
4.4.3 建筑造型 | 第85-86页 |
4.4.4 高宽比 | 第86-90页 |
4.4.5 连续度 | 第90-91页 |
4.4.6 平均高度(容积率) | 第91-93页 |
4.4.7 贴线率 | 第93-94页 |
4.4.8 基于风环境的滨水区街道界面各设计要素设计总结 | 第94-97页 |
4.5 基于风环境的龙华城市商业街道界面设计要素叠加分析 | 第97-109页 |
4.5.1 万州龙华城市商业街道形态分类 | 第97-99页 |
4.5.2 低强度下空间形态单元的风环境耦合分析 | 第99-103页 |
4.5.3 中高强度下空间形态单元的风环境耦合分析 | 第103-107页 |
4.5.4 对龙华城市艺术商业街道界面关于风舒适性协同的思考 | 第107-109页 |
4.6 小结 | 第109-111页 |
5 与风环境协同的万州区龙华城市商业街道界面总体设计及模拟评价 | 第111-131页 |
5.1 总体设计思路 | 第111页 |
5.2 传统方法下龙华城市商业街道界面总体设计 | 第111-114页 |
5.3 与风环境协同的龙华城市商业街道界面再设计 | 第114-123页 |
5.3.1 与风环境协同的龙华城市街道总体再设计 | 第116-117页 |
5.3.2 与风环境协同的龙华城市街道分要素再设计 | 第117-123页 |
5.4 万州滨水区商业街道风环境模型构建 | 第123-127页 |
5.4.1 城市模型建立 | 第123-124页 |
5.4.2 风环境构建 | 第124-127页 |
5.5 万州滨水区商业街道风环境模拟 | 第127-128页 |
5.6 万州滨水区商业街道风环境评价 | 第128-131页 |
6 论文的结论、意义与局限性 | 第131-13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31-133页 |
6.1.1 基于风环境的街道界面设计复合要素通风规律与特征 | 第131页 |
6.1.2 基于风环境的街道界面设计各要素通风规律与特征 | 第131-132页 |
6.1.3 基于风环境的快速再设计 | 第132-133页 |
6.2 待研究部分 | 第133-134页 |
6.3 意义 | 第134页 |
6.4 局限性 | 第134-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5页 |
附录 | 第145-148页 |
A.传统设计元素风环境模拟实验表 | 第145-147页 |
B.设计元素组合风速效果分析表 | 第147-148页 |
C.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48页 |
D.硕士期间参加的实际项目与课题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