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以Y大学为例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标第9页
        1.2.2 选题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3 研究述评第12-13页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3-15页
    1.5 数据与方法第15页
    1.6 研究创新点第15-17页
        1.6.1 选题的创新第15页
        1.6.2 内容的创新第15-17页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7-23页
    2.1 概念界定第17-18页
        2.1.1 职业倦怠第17-18页
        2.1.2 教师职业倦怠第18页
    2.2 理论基础第18-23页
        2.2.1 职业倦怠理论第18-20页
        2.2.2 教师职业倦怠理论第20-23页
3 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设计第23-27页
    3.1 调查对象第23页
    3.2 调查内容第23-24页
    3.3 调查方法第24页
    3.4 信度与效度分析第24-27页
        3.4.1 信度分析第24页
        3.4.2 效度分析第24-27页
4 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第27-37页
    4.1 有效样本基本情况描述性分析第27页
    4.2 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第27-28页
    4.3 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第28-37页
        4.3.1 背景性因素对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第28-30页
        4.3.2 业源性因素对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第30-32页
        4.3.3 工作满意度对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第32-33页
        4.3.4 对教师工作倦怠各维度的多元回归分析第33页
        4.3.5 分析与讨论第33-37页
5 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策略第37-43页
    5.1 社会层面加强对地方高校教师的社会支持第37-38页
    5.2 学校层面提升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第38-40页
    5.3 教师层面强化认识并合理应对职业倦怠第40-43页
6 结语与不足第43-46页
    6.1 结语第43-44页
    6.2 不足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附录第48-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师实践课程建设研究--以S地方师范大学为例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