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地区公路软土地基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方案优选--以芦中路道路工程为例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1.3.1 针对平潭地区的软基处理研究还不够深入 | 第15-16页 |
1.3.2 软基施工前的勘测工作还不够规范 | 第16页 |
1.3.3 软基处理措施选择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 | 第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2 软土成因分析及其勘察方法 | 第18-31页 |
2.1 软土的类型与成因 | 第18-19页 |
2.1.1 滨海沉积型 | 第18页 |
2.1.2 湖相沉积型 | 第18页 |
2.1.3 河滩沉积型 | 第18-19页 |
2.1.4 沼泽沉积型 | 第19页 |
2.2 软土的成分与结构 | 第19-20页 |
2.2.1 蜂窝状结构 | 第19页 |
2.2.2 絮状结构 | 第19-20页 |
2.3 软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 第20-21页 |
2.3.1 孔隙比和含水量 | 第20页 |
2.3.2 透水性和压缩性 | 第20页 |
2.3.3 强度 | 第20页 |
2.3.4 触变性 | 第20-21页 |
2.3.5 流变性 | 第21页 |
2.4 工程地质条件勘察及测试方法 | 第21-23页 |
2.4.1 工程勘察方法 | 第21-22页 |
2.4.2 工程原位测试方法 | 第22页 |
2.4.3 现场监测 | 第22-23页 |
2.5 芦中路道路软土地质勘察分析实例 | 第23-31页 |
2.5.1 芦中路工程概况 | 第23-24页 |
2.5.2 勘察方法及工作布置 | 第24-26页 |
2.5.3 芦中路工程地质概况 | 第26页 |
2.5.4 路基土分布及其性质 | 第26-29页 |
2.5.5 地质条件综合评价 | 第29-31页 |
3 芦中路软土地基沉降分析 | 第31-53页 |
3.1 软土路基沉降变形机理 | 第31-32页 |
3.2 基于侧限压缩试验的地基沉降计算 | 第32-51页 |
3.2.1 计算原理 | 第32-37页 |
3.2.2 芦中路工程实例分析 | 第37-51页 |
3.3 引起路基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1-53页 |
3.3.1 池塘软土的影响 | 第51页 |
3.3.2 填筑速率对沉降的影响 | 第51页 |
3.3.3 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4 路基侧向位移的影响 | 第52-53页 |
4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芦中路软土路基稳定性分析 | 第53-69页 |
4.1 有限元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53页 |
4.2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强度折减法 | 第53-54页 |
4.3 岩土材料本构模型选取 | 第54-57页 |
4.4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第57-69页 |
4.4.1 芦中路路基边坡 | 第57-58页 |
4.4.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58-62页 |
4.4.3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第62-69页 |
5 芦中路软土地基防治方法及治理方案优选 | 第69-92页 |
5.1 软基处理的基本原则 | 第69页 |
5.2 坡面防护 | 第69-71页 |
5.2.1 植物防护 | 第69-70页 |
5.2.2 圬工防护 | 第70-71页 |
5.3 软土地基加固措施 | 第71-81页 |
5.3.1 表面处理方法 | 第71-72页 |
5.3.2 振密、挤密法 | 第72-74页 |
5.3.3 排水固结法 | 第74-77页 |
5.3.4 加固土桩 | 第77-79页 |
5.3.5 土工合成材料处治 | 第79-81页 |
5.4 不同路段的软基处理设计策略 | 第81-84页 |
5.5 芦中路软基防治方案优选 | 第84-87页 |
5.5.1 模糊优选决策模型 | 第84-86页 |
5.5.2 模糊优选决策模型的应用 | 第86-87页 |
5.6 加固措施作用效果有限元分析 | 第87-9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结论 | 第92-93页 |
6.2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