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宁德山区公路土坡失稳破坏与防治研究--以上洋头边坡为例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绪论第11-20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外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4页
    1.3 边坡防治措施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1 国外边坡防治措施研究现状第15页
        1.3.2 国内边坡防治措施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6-17页
        1.4.1 缺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认识第16页
        1.4.2 防治措施单一,防治效果不佳第16-17页
        1.4.3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第17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第17-20页
        1.5.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2 特色和创新点第18-19页
        1.5.3 技术路线第19-20页
2 上洋头公路边坡工程概况第20-27页
    2.1 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第20页
    2.2 岩土层分布特征第20-21页
    2.3 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第21-22页
    2.4 气候条件及水文地质特征第22-24页
        2.4.1 场地气候条件第22页
        2.4.2 场地水文地质特征第22-24页
    2.5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第24页
    2.6 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第24-26页
    2.7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上洋头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第27-46页
    3.1 边坡破坏模式第27-28页
        3.1.1 常见的破坏模式第27-28页
        3.1.2 宁德地区山区公路边坡主要破坏模式第28页
    3.2 边坡失稳影响因素分析第28-31页
        3.2.1 内在因素第29页
        3.2.2 外部因素第29-31页
        3.2.3 宁德地区边坡失稳主要影响因素第31页
    3.3 基于极限平衡法(简化BISHOP法)的稳定性分析第31-36页
        3.3.1 Bishop条分法第31-33页
        3.3.2 边坡稳定性计算的模型第33-34页
        3.3.3 边坡稳定性计算的影响因素第34页
        3.3.4 边坡稳定性计算过程及结果第34-36页
    3.4 基于ABAQUS的强度折减法的稳定性分析第36-44页
        3.4.1 边坡稳定分析的有限元法基本原理第36页
        3.4.2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理论第36-37页
        3.4.3 ABAQUS中实现强度折减技术第37页
        3.4.4 在ABAQUS中建立稳定性评价模型第37-39页
        3.4.5 结果分析第39-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4 降雨入渗对上洋头公路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第46-58页
    4.1 降雨的基本概念第46页
    4.2 降雨入渗理论及影响第46-48页
    4.3 考虑降雨的上洋头边坡稳定性分析第48-57页
        4.3.1 场地降雨情况第48页
        4.3.2 渗流初始状态分析第48-50页
        4.3.3 降雨入渗模型边界条件第50-51页
        4.3.4 降雨入渗作用结果分析第51-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5 上洋头公路边坡防治措施第58-71页
    5.1 边坡防护措施第58-60页
        5.1.1 排水措施第58-60页
        5.1.2 坡面防护措施第60页
    5.2 边坡治理措施第60-62页
    5.3 上洋头边坡加固治理设计方案第62-66页
        5.3.1 主要设计依据第62-63页
        5.3.2 边坡安全等级及边坡安全系数第63页
        5.3.3 材料第63页
        5.3.4 边坡防治方案建议第63-64页
        5.3.5 边坡支护方案第64-66页
    5.4 综合防治后上洋头边坡稳定性分析第66页
    5.5 上洋头公路边坡监测第66-70页
        5.5.1 边坡监测内容第67-68页
        5.5.2 监测结果第68-70页
    5.6 本章小结第70-71页
6 结论和展望第71-74页
    6.1 结论第71-72页
    6.2 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潭地区公路软土地基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方案优选--以芦中路道路工程为例
下一篇:竹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