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南油田侏罗系非主力储层特征及优势储层预测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目的及选题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沉积相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8-10页 |
1.2.2 储层研究进展及现状 | 第10-11页 |
1.3 工区概况 | 第11-14页 |
1.3.1 工区位置 | 第11页 |
1.3.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1-13页 |
1.3.3 轮南油田侏罗系开发现状 | 第13-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 | 第16-24页 |
2.1 界面类型 | 第16-18页 |
2.1.1 不整合面型界面 | 第16-17页 |
2.1.2 湖泛型界面 | 第17-18页 |
2.2 轮南油田侏罗系非主力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第18-20页 |
2.2.1 层序单元 | 第18-19页 |
2.2.2 准层序组单元 | 第19页 |
2.2.3 准层序单元 | 第19页 |
2.2.4 岩层组单元 | 第19页 |
2.2.5 岩层单元 | 第19-20页 |
2.3 非主力层序地层分布规律 | 第20-24页 |
2.3.1 单井层序划分 | 第20-21页 |
2.3.2 井间地层对比 | 第21-24页 |
第3章 储层沉积微相的研究 | 第24-38页 |
3.1 区域沉积背景 | 第24-25页 |
3.2 沉积相标志 | 第25-28页 |
3.2.1 沉积岩石学特征 | 第25-27页 |
3.2.2 沉积结构特征 | 第27-28页 |
3.3 沉积微相特征及沉积相模式 | 第28-31页 |
3.3.1 沉积相类型 | 第28-31页 |
3.3.2 沉积相模式 | 第31页 |
3.4 非主力层沉积微相分布规律 | 第31-38页 |
3.4.1 单井垂向沉积微相分析 | 第31-33页 |
3.4.2 连井剖面沉积微相分析 | 第33-36页 |
3.4.3 平面沉积微相分析 | 第36-38页 |
第4章 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38-59页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8-41页 |
4.2 储集空间特征 | 第41-46页 |
4.2.1 孔喉类型 | 第41-42页 |
4.2.2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 第42-44页 |
4.2.3 微观孔喉参数特征 | 第44-46页 |
4.3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46-53页 |
4.3.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46-48页 |
4.3.2 层间非均质性 | 第48-52页 |
4.3.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52-53页 |
4.4 储层成岩作用 | 第53-58页 |
4.4.1 建设性成岩作用 | 第54页 |
4.4.2 破坏性成岩作用 | 第54-56页 |
4.4.3 成岩演化序列 | 第56-58页 |
4.5 储层质量控制因素 | 第58-59页 |
4.5.1 沉积环境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 第58页 |
4.5.2 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第5章 储层综合评价及优势储层预测 | 第59-70页 |
5.1 储层评价 | 第59-62页 |
5.1.1 储层物性下限确定 | 第59-62页 |
5.1.2 储层评价标准 | 第62页 |
5.2 储层动态特征及潜力分析 | 第62-70页 |
5.2.1 开发特征分析 | 第63-65页 |
5.2.2 开发潜力区划分 | 第65-70页 |
第6章 结论与认识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