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8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3.1 井控管汇冲蚀磨损实验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2 海上井控管汇损伤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3 损伤管汇剩余工作能力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和分析 | 第12页 |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海上井控管汇冲蚀磨损性能研究 | 第14-22页 |
2.1 海上井控管汇失效分析 | 第14-15页 |
2.1.1 海上井控管汇及常用材料性能 | 第14-15页 |
2.1.2 海上井控管汇失效形式 | 第15页 |
2.2 井控管汇材料冲蚀磨损性能研究室内试验 | 第15-17页 |
2.2.1 实验方案 | 第15-16页 |
2.2.2 实验装置 | 第16页 |
2.2.3 实验试样的制备 | 第16-17页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7-21页 |
2.3.1 冲击角度的影响 | 第17-19页 |
2.3.2 冲蚀介质的影响 | 第19页 |
2.3.3 冲击时间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4 冲蚀速率预测模型建立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海上井控管汇冲蚀损伤剩余强度模拟分析 | 第22-37页 |
3.1 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3.1.1 有限元判定依据 | 第22-23页 |
3.1.2 材料物理模型 | 第23页 |
3.2 含冲蚀缺陷直管的有限元计算及分析 | 第23-29页 |
3.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3.2.2 模型的有限元处理 | 第24页 |
3.2.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24-29页 |
3.3 弯管损伤有限元计算及分析 | 第29-35页 |
3.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9-30页 |
3.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0-35页 |
3.4 剩余强度计算拟合公式 | 第35-36页 |
3.4.1 直管段剩余强度计算 | 第35页 |
3.4.2 弯管段剩余强度计算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含裂纹型缺陷井控管汇损伤分析及安全评定 | 第37-57页 |
4.1 含裂纹井控管汇断裂参量KI的有限元计算 | 第37-46页 |
4.1.1 有限元分析断裂力学基础 | 第37-38页 |
4.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4.1.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9-45页 |
4.1.4 裂纹管体的K_I的计算公式 | 第45-46页 |
4.2 含裂纹井控管汇安全评定 | 第46-50页 |
4.2.1 含平面型缺陷井控管汇安全评定现状 | 第46-47页 |
4.2.2 含裂纹缺陷压力管汇安全评定实例 | 第47-49页 |
4.2.3 评定实例 | 第49-50页 |
4.3 含裂纹缺陷井控管汇塑性极限载荷分析 | 第50-56页 |
4.3.1 裂纹缺陷管汇建模 | 第50-51页 |
4.3.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1-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井控管汇损伤室内磁记忆检测试验 | 第57-67页 |
5.1 管汇损伤室内磁记忆检测设备 | 第57-58页 |
5.1.1 室内磁记忆检测系统设计要求 | 第57页 |
5.1.2 检测系统设计 | 第57页 |
5.1.3 检测模块设计 | 第57-58页 |
5.2 磁记忆信号的影响因素及信号处理 | 第58-60页 |
5.2.1 磁记忆信号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59页 |
5.2.2 磁记忆信号特征值提取 | 第59-60页 |
5.3 磁记忆检测特征参量与冲蚀管汇剩余强度的关系 | 第60-63页 |
5.3.1 冲蚀磨损缺陷磁记忆检测试验 | 第60-62页 |
5.3.2 冲蚀管汇剩余强度的磁记忆梯度峰峰值表征 | 第62-63页 |
5.4 磁记忆检测特征参量与裂纹K_I值的关系 | 第63-66页 |
5.4.1 裂纹缺陷磁记忆检测试验 | 第63-66页 |
5.4.2 裂纹缺陷K_I值的磁记忆梯度峰峰值表征 | 第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7-6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