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

多重靶向自组装多肽的设计与活性机理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符号说明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6页
    1.1 癌症及其治疗第16页
    1.2 抗菌肽与抗肿瘤多肽第16-19页
        1.2.1 抗肿瘤多肽的分类第16-17页
        1.2.2 抗肿瘤多肽的作用机制第17-18页
        1.2.3 抗肿瘤多肽的优点与不足第18-19页
    1.3 多肽的自组装第19-20页
        1.3.1 多肽自组装的影响因素第19页
        1.3.2 多肽自组装的驱动力第19-20页
        1.3.3 多肽自组装的优势第20页
    1.4 多肽自组装性质的表征第20-22页
        1.4.1 1,8-ANS荧光光谱第20页
        1.4.2 临界胶束浓度第20-21页
        1.4.3 圆二色光谱第21页
        1.4.4 透射电镜第21-22页
        1.4.5 粒径与Zeta电位第22页
        1.4.7 MTT法检测抗肿瘤多肽的细胞毒性第22页
    1.5 多肽自组装提高稳定性第22-23页
    1.6 死活细胞染色实验检测多肽的膜裂解能力第23页
    1.7 靶向抗肿瘤多肽的研究第23-24页
    1.8 pH响应性研究第24页
    1.9 体内活性研究第24-25页
        1.9.1 腹腔注射给药第24-25页
        1.9.2 瘤旁注射给药第25页
    1.10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多重靶向抗肿瘤多肽的设计与活性机理研究第26-40页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26-27页
        2.1.1 实验材料第26-27页
        2.1.2 实验仪器第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40页
        2.2.1 多肽的设计第27-29页
        2.2.2 多肽的筛选第29-31页
        2.2.3 多肽的表征第31-34页
        2.2.4 pH响应性试验第34页
        2.2.5 血清稳定性实验第34-35页
        2.2.6 多肽的体外细胞活性研究第35页
        2.2.7 死活细胞染色实验第35-36页
        2.2.8 多肽的靶向性研究第36-37页
            2.2.8.1 酶切位点的验证第36-37页
            2.2.8.2 肿瘤细胞靶向性第37页
        2.2.9 多重靶向抗肿瘤多肽的体内活性研究第37-40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40-58页
    3.1 多肽的活性筛选第40-42页
        3.1.1 LIG系列多肽的细胞活性筛选第40-41页
        3.1.2 正反序列多肽的细胞活性筛选第41页
        3.1.3 正反序列多肽的MIC筛选第41-42页
    3.2 多肽的表征第42-48页
        3.2.1 多肽的二级结构分析第42-44页
        3.2.2 1,8-ANS荧光光谱表征多肽的自组装第44-45页
        3.2.3 多肽的临界胶束浓度测定第45-46页
        3.2.4 透射电镜观察多肽的微观形态第46页
        3.2.5 多肽的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第46-48页
    3.3 pH对自组装的影响第48-49页
    3.4 血清稳定性第49-50页
    3.5 多肽的体外细胞活性研究第50页
    3.6 死活细胞染色实验第50-51页
    3.7 多肽的靶向性研究第51-54页
        3.7.1 酶切位点的验证第51-53页
        3.7.2 多肽LIG-8的肿瘤细胞靶向性第53-54页
    3.8 多重靶向抗肿瘤多肽的体内活性研究第54-58页
        3.8.1 多肽LIG-8对HeLa细胞裸鼠皮下肿瘤大小的影响第54-55页
        3.8.2 多肽LIG-8对荷瘤裸鼠体重的影响:第55-58页
第四章 结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致谢第66-68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第68-70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70-72页
附件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喹唑啉类抗肿瘤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检测
下一篇:抗癌药阿霉素关键合成酶基因的串联异源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