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1 癌症 | 第13-14页 |
1.1.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第14-15页 |
1.1.3 喹唑啉环系的生物活性 | 第15-16页 |
1.1.4 常见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第16-21页 |
1.1.5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 | 第21页 |
1.1.6 大环多胺的生物活性 | 第21-22页 |
1.1.7 分子对接的原理 | 第22-23页 |
1.2 新型喹唑啉类药物的设计 | 第23-24页 |
1.3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新型喹唑啉类抗肿瘤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5-43页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5-26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6页 |
2.2 新型喹唑啉类抗肿瘤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6-43页 |
2.2.1 (3-氯-4-氟苯基)-(7-甲氧基-6-(3-(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基-1-基)丙氧基)喹唑啉-4-基)-胺(13a)的合成 | 第27-30页 |
2.2.2 化合物13b-o的系统命名与结构表征 | 第30-35页 |
2.2.3 (3-氯-4-氟苯基)-(7-甲氧基-6-(3-(1,4,7-三氮杂环壬烷基-1-基)丙氧基)喹唑啉-4-基)-胺(15a)的合成 | 第35-37页 |
2.2.4 化合物15b-o的系统命名与结构表征 | 第37-43页 |
第三章 新型喹唑啉类抗肿瘤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 | 第43-55页 |
3.1 生物检测方法 | 第43-44页 |
3.1.1 LANCE激酶检测法 | 第43页 |
3.1.2 FITC/PI双染法 | 第43-44页 |
3.1.3 HE染色 | 第44页 |
3.2 细胞培养的一般方法 | 第44-45页 |
3.2.1 细胞复苏 | 第44页 |
3.2.2 细胞培养与传代 | 第44-45页 |
3.2.3 细胞计数 | 第45页 |
3.2.4 细胞冻存 | 第45页 |
3.3 实验设备 | 第45-46页 |
3.4 体外生物活性的表征 | 第46-52页 |
3.4.1 抗癌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 第46-48页 |
3.4.2 激酶活性检测 | 第48-49页 |
3.4.3 细胞凋亡实验 | 第49-51页 |
3.4.4 细胞毒性检测 | 第51-52页 |
3.5 体内生物活性的表征 | 第52-55页 |
第四章 分子对接 | 第55-57页 |
4.1 模拟操作 | 第55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附录 | 第69-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7-119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119-121页 |
附件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