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2.1 环保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 | 第18-19页 |
2.2 环保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 | 第19-20页 |
2.3 环保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2.4 环保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 | 第21-24页 |
第三章 环保资金绩效审计的基础理论 | 第24-38页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3.1.1 生态文明建设 | 第24页 |
3.1.2 环境审计 | 第24-25页 |
3.1.3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环保资金绩效审计 | 第25-27页 |
3.2 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3.2.1 公共受托环境责任理论 | 第27-28页 |
3.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3.2.3 环境外部性理论 | 第29-30页 |
3.2.4 成本效益理论 | 第30-31页 |
3.3 基于SWOT分析法的环保资金绩效审计现状分析 | 第31-38页 |
3.3.1 环保资金绩效审计的优势 | 第31-33页 |
3.3.2 环保资金绩效审计的劣势 | 第33页 |
3.3.3 环保资金绩效审计的机遇 | 第33-35页 |
3.3.4 环保资金绩效审计的挑战 | 第35-38页 |
第四章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环保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8-48页 |
4.1 环保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原则 | 第38-39页 |
4.1.1 全面系统性与主成分性原则 | 第38页 |
4.1.2 可操作性与可理解性原则 | 第38页 |
4.1.3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 第38页 |
4.1.4 稳定性与灵活性原则 | 第38-39页 |
4.2 环保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 第39-40页 |
4.2.1 政策标准 | 第39-40页 |
4.2.2 技术标准 | 第40页 |
4.3 逻辑框架法基本原理 | 第40-44页 |
4.3.1 逻辑框架法简介 | 第40-43页 |
4.3.2 逻辑框架法运用 | 第43-44页 |
4.4 环保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4-48页 |
4.4.1 环保资金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4-46页 |
4.4.2 环保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环保资金绩效审计案例分析—以W市污水处理S厂为例 | 第48-60页 |
5.1 案例基本情况介绍 | 第48-49页 |
5.1.1 W市水污染处理情况 | 第48页 |
5.1.2 S厂污水污染处理投资情况概述 | 第48页 |
5.1.3 S厂环保资金绩效审计数据来源 | 第48-49页 |
5.2 评价指标选取及其标准确定 | 第49-54页 |
5.2.1 投入类指标 | 第50-51页 |
5.2.2 管理类指标 | 第51-52页 |
5.2.3 产出类指标 | 第52-53页 |
5.2.4 影响类指标 | 第53-54页 |
5.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54-57页 |
5.3.1 准则层各评价指标对于目标层权重的确定 | 第54页 |
5.3.2 指标层各评价指标对于准则层权重的确定 | 第54-57页 |
5.3.3 评价指标体系组合权重 | 第57页 |
5.4 综合结果与建议 | 第57-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