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传统产业园发展模式的弊端日渐突显 | 第12-13页 |
1.1.2 “双创”政策引发新型产业园出现和传统产业园转型 | 第13页 |
1.1.3 产业园内传统功能构成模式及空间组织方式难以满足“双创”新需求 | 第13页 |
1.2 相关概念解读 | 第13-17页 |
1.2.1 产业园区 | 第13-15页 |
1.2.2 双创园 | 第15-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国内外在产业园功能构成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国内外在产业园空间组织方面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3 双创浪潮下我国产业园发展理念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双创园的特征及分类 | 第23-36页 |
2.1 产业园的发展演变 | 第23-30页 |
2.1.1 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2.1.2 我国产业园发展各阶段的代表类型及特征 | 第26-29页 |
2.1.3 双创园兴起 | 第29-30页 |
2.2 双创园的整体特征 | 第30-33页 |
2.2.1 双创园发展模式 | 第30-31页 |
2.2.2 双创园的构成体系 | 第31-33页 |
2.3 双创园的分类 | 第33-35页 |
2.3.1 分类方式筛选 | 第33-34页 |
2.3.2 双创园的分类依据 | 第34-35页 |
2.3.3 双创园的类型 | 第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双创园的功能构成与布局 | 第36-61页 |
3.1 双创园的功能构成要素分析 | 第36-52页 |
3.1.1 案例研究 | 第36-45页 |
3.1.2 功能构成影响要素 | 第45-50页 |
3.1.3 双创园功能构成的特征 | 第50-52页 |
3.2 双创园的功能构成 | 第52-56页 |
3.2.1 双创系统 | 第54-55页 |
3.2.2 生活系统 | 第55-56页 |
3.2.3 生态系统 | 第56页 |
3.3 双创园的功能布局 | 第56-60页 |
3.3.1 功能布局策略 | 第56-57页 |
3.3.2 双创园的功能布局形式 | 第57-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双创园的空间组织研究 | 第61-73页 |
4.1 双创园的空间构成要素 | 第61-63页 |
4.1.1 建筑主体 | 第61-63页 |
4.1.2 生态环境 | 第63页 |
4.1.3 交通组织 | 第63页 |
4.2 双创园的要素空间形态 | 第63-64页 |
4.2.1 开敞空间 | 第63页 |
4.2.2 线性空间 | 第63-64页 |
4.2.3 院落空间 | 第64页 |
4.3 双创园的空间组织模式 | 第64-69页 |
4.3.1 线性串联式 | 第65-66页 |
4.3.2 核心放射式 | 第66-67页 |
4.3.3 点阵分散式 | 第67页 |
4.3.4 轴线并列式 | 第67-68页 |
4.3.5 交叉混合式 | 第68页 |
4.3.6 空间组织模式的应用范围 | 第68-69页 |
4.4 双创园的空间组织策略 | 第69-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图表目录 | 第78-80页 |
后记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81页 |